金领谱师 走红江南

人气:13

  在现代人的眼中,家谱是个土得掉渣的东西,认祖归宗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不过最近,修“家谱”日渐兴盛,一条绍兴家谱协会成立的新闻点击率颇高,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个行业的“吸金能力”令人“神往”,一个修家谱的师傅一个项目能挣几万元,谱师可以同时操作几个项目,该行业目前从业人员少、门槛高、回报迅速、前景广阔,绝对是新兴的“金领行业”。

  集资百万修家谱送吃送喝送红包

  绍兴修家谱的风气日渐兴盛,家谱协会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协会现在有91名成员,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商人、教师,也有工人农民,不过都是民间业余的谱牒爱好者,喜欢研究地方史志,顺便追踪某个家族的迁移历程,这其中也有人干出了些成绩,比如绍兴县平水镇的孟迈老人,本是一家纺织厂的退休职工,10年来,他一直坚持手写编纂《孟氏南支简谱》,这本家谱最终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不过更多的爱好者开始向职业化转变。谱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得有点文史的“底子”,还得能耐下性子来把纷乱的族亲关系捋顺,最后还需要些文采。

  目前,绍兴已经有300多个家族修了自己的家谱,还有100多个家族正在修谱,这些爱好者就帮助他们当当顾问、指导修谱,计件收费,一个家谱修完就能挣几万块钱,要是赶上某户人家富商多一些,为修家谱能集资几百万,对谱师不但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最后的红包给的也是格外的大。

  自学成才干专职钻研文史做谱师

  张琪祥做谱师已经7年了,原来的专业是搞机械制造,退休以后也爱看看文史资料,2003年,本家家族要修家谱,由家族里的两位比较有地位的族人牵头张罗。张家一共62户人家,算是一个大家族,全家族一共筹集了150万元的“专项资金”,张琪祥也交了一万来块钱。其中一位牵头人找到张琪祥,让他负责编纂工作。整个家族分为三方,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人员”,编纂期间,家族要支付给他们生活费,用的就是集资的那150万元。

  这次修谱让张琪祥赚了点钱,入了点门,有了点名。熟悉了修谱的流程后,他开始帮朋友修谱,渐渐成了一名职业的修谱师。“谱师水平高低,看一眼家谱就知道。家谱里应该包含很多东西,人文地理、姓氏来源、婚配情况都要有,家谱里还要有序言,老家谱的序言都是请当地有名望的人来写的,当然现在没那么讲究了。”张琪祥说。

  7年间,张琪祥先后修过12部家谱,为了帮委托人寻根问祖,张琪祥全国各地都要去,有时一部家谱就要修两年。其中让他觉得最艰难、印象也最深刻的,是明代大臣方孝孺的后人找他修家谱。“3年前他们找到我,为修这部家谱,我先去读了《明史》,我总得了解这个人吧。方孝孺是浙江宁海人,可是当地人文化水平比较低,我就拿着历史文献念给他们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点点线索。”

  谈到自己的收入,张琪祥表示,并不是很多。“有的家族是提供食宿,每月再支付一千多块钱的工钱,有的是按最后印成册的数量给钱,家谱印一册给我一千多块钱,印十册就给我一万块钱,但是期间就不提供食宿了。还有些活,只是帮忙,没有报酬。”

  做了这么多年谱师,张琪祥的感叹是“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他总是说:“你得搞清楚,你是从哪来的,祖上有些什么人,家谱记录着家族所有人的信息和成就,有些人来找我修谱,说这是‘承前启后’的大事,要找出祖上的名人来激励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