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渊源流长

人气:813

  王姓始见于东周中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在王姓繁衍传承的各个时期,不断有影响的望族出现,三槐王氏便是其中之一。五代末年的某一天,大名莘县人王祜亲手在庭中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必有当三公者。”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位居三公之首,而且子孙繁衍,显赫光荣,成为宋代一大贵族。因有这般传奇性的肇始传说,世人便称这支为三槐堂王氏。到今天,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散布于海内外,成为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

  一般家族都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如王姓的二十一望,但宋、明以来的三槐王氏不在二十一望之列,它却是以三槐堂堂号而见称的。关于三槐王氏的来源,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唯一共同的是都承认三槐王氏为太原王子晋之后,开基始祖是王言。

  一种说法认为三槐王氏为琅玡王氏的分支。如清修《三槐王氏宗谱》所录王国栋《修谱辩异》及《世袭源流》说:“三槐王氏,系出琅玡。”此说主要流传在南方及海外王姓宗族中。

  与此说相近的一说也认为三槐王氏为琅玡王氏的分支,但认为是王羲之的后裔。如四川巴县南龙乡《王氏宗谱》所载《王氏小引》即持此说。

  另有一说与此大不相同,认为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王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玡王氏无关。这一说多流传于北方地区,以山西太原、河南密县等地王氏族人为此说的代表。

  但此三说又互相矛盾。关于三槐王氏族源,最可信的依据是:清光绪丙子(1876)王锺编纂的《王氏三沙全谱》,和经王慰祖续修的丙午(1906)《王氏三沙全谱》。这上面倾注了王氏先祖的辛勤汗水,是续修宗谱最为可信的依据。

  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记略》,称王言的父亲为王乾,而非其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文献上只提到了他的名字,而未提到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今河南省浚县)县令,是个七品的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为姚氏。

  山东大名莘县王氏始兴于第二代王彻,鼎盛于第四代王旦兄弟,此后即以三槐王氏取代莘县王氏之名而著称于世。史载,大名莘县王氏开基始祖王言之子名叫王彻,同光三年(925)乙酉进士科,礼部侍郎裴皞知贡举。取进士四人,彻居第三。庄宗令复试,题为《君从谏则圣》,以“尧舜禹汤倾心以求过”,诗题《臣事君以忠》。庄宗亲览卷,以彻诗,赋“体物可嘉,属辞甚妙,细披制作,最异侪流”,遂改为进士第一。官至左拾遗。

  从此,大名莘县王氏便日益繁昌。王彻后被追赠鲁国公,妻田氏,赠秦国夫人。

  王彻之子王祜,字景叔,性倜傥,有俊气。尝为杜重威幕僚,拒奸相卢多逊陷害赵普之阴谋,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知制诰,众皆望以为相。但因力保符颜卿无罪失宠于宋太祖,被贬为行军司马。后又入朝为兵部侍郎。王祜曾手植三槐于庭,预言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次子王旦果登相位,进位太保,居三公之首。详见后面传记

  王氏族人认为,其宗族的繁荣发达,都是拜受这位传奇祖先的恩赐所致。为了纪念王祜之功,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

  史载王祜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人共生育了三个杰出的儿子:王懿、王旦、王旭(王懿、王旭情况略)。

  王祜次子王旦(957—1017),字子明,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史称王旦幼年沉默寡言,但情奋好学,极有才学。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宋真宗咸平三年(1005)官拜给事中,知枢密院事,次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居相十二年,以“务行故事”为要。为人谨言慎行,多提拔端重之士,人称“太平良相”。为报答王旦对北宋皇朝的卓著功勋,宋真宗在王旦去世后,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常从,授以官职,多达十数人。三槐王氏赖王旦之福,至此进入最显赫辉煌的时期。详见后面传记。

  王旦的子孙后代,也很有出息。王旦娶妻赵氏,封容国夫人,共生三子:雍、冲、素,也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王雍(998—1045),字子肃,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郑州、淮南转运按察使,庆历五年去世于两浙转运按察使任上。王雍娶妻李氏、吕氏、李氏,其子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等四人。老大王恰,官大理丞;老二王整,官太常寺太祝,均向学闻道。王检,字慎之,庆历三年(1043)进士,官至潞州刺史。王靖(1036—1081)字詹叔,十岁时丧父,但他致力于学,好讲论天下厉害,历官主管北京御史台、徙广南转运使、累拜太子少卿、度支副使,后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元丰四年去世,年仅四十六岁,传见《宋史》三百二十卷。王靖之子见于《宋史》的有王古,字敏仲(或作敏中),进士出身,绍圣初(1094年)官户部侍郎,详定役法。因与尚书蔡京不合,徙兵部侍郎,后出知成都。入崇宁党籍,贬衡州别驾,安置温州,后复职任朝散郎。

  王旦次子王冲,官任赞善大夫,后裔不详。在王旦的三子中,又以季子王素最为杰出。

  王素(1007—1073),彻曾孙、王旦季子,字仲义,又字朴夫,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赐进士出身。庆历初知谏院,论事无所畏避。历知定州、成都府、两知开封府,吏才被当时士大夫称道。入知通进、银台司,仕至工部尚书,卒谥曰懿敏。详见后面传记。

  王素娶妻李氏,为礼部尚书李维之女,封同安郡夫人,又娶滕氏、张氏。共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王厚为进士及第,但早卒。王固官大理评事、王坚任光禄寺丞、王硕任大理评事、王凝任秘书省正字、王奥任将作监主簿。

  王素三子王坚,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迁居浙江铅山,形成铅山王氏家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迁居浙江诸暨,形成诸暨王氏家族。

  在王素九子中,以四子王巩最知名。

  王巩,字定国,号介庵,自号青虚居士,有隽才,长于诗词,与大文豪苏轼为朋友。苏轼得罪,巩也贬窜宾州,数年得还。后任宗正丞,跌荡傲世,终不显。《宋史》附见其父王素传。详见后面传记。

  苏南以苏州、无锡为中心的地区,很多王姓都自称是王巩(《王氏通谱》为第58世)之子王皋的后裔。王皋有三子,易、铎、胤。易,字吾置,袭父爵,迁昆山沙头,为东沙房始祖。娶李氏,生三子三女。铎,字吾护,历官尚书右司员外郎,守荻扁旧宅,为中沙房始祖。胤,字吾曾,居无锡沙头(位于南方泉凤凰山一带),为西沙始祖。今存清光绪二年丙午(1876)修于无锡宗祠的《王氏三沙全谱》,大约是收罗最广的一部统宗谱。

  ……

  三沙王氏均极重视族谱的续修。元代,进士王允和首次编成《三沙全谱》。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总谱》。隆庆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谱》。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传芳谱》,其后又多次续修。东、中、西沙,亦各有自己的谱,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大支系。据清光绪丙午年(1906)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谱》记载,东沙王氏共81个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个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个分支。三沙合计共有290个分支,堪称三槐王氏中的一个大家族。《王氏三沙全谱》除《弁言》分卷外,还设有《史传》、《家传》、《诰命》、《总表》、《世系表》、《像赞》、《著作》等分卷,《史传》、《家传》、《总表》、《世系表》和《著作》分卷,在其他宗谱中已不多见。《像赞》和《诰命》分卷,更是编辑者所独设的栏目。

  三槐王氏名盛于北宋前期,以王祜手植三槐于庭而得名,因王旦久居相位而显赫,靠了后代子孙的飞黄腾达而长传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正因为如此,散居于国内各地乃至侨居于海外的三槐王氏后裔越来越热心于寻根问祖,连一些本非王氏后人也以槐荫子孙自诩。在一些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划上了等号。三槐王氏的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