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富安乡志》后记

人气:237

  胡埭有山有水,独具魅力。我是土生土长的胡埭人,先后在镇党政办和宣传办工作。退休后,受政府委托,负责新版《胡埭镇志》编纂工作,与文史结下了不解之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从《胡埭乡志》上获悉,胡埭原属富安乡,先辈奚文轩曾撰写过一本《富安乡志》,共28卷,13.5万字,邑人贾道曾审订,在原稿本上作46条批注。由于战乱、资金不足等原因,未能刊印出版,书稿保存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值得一提的是,《富安乡志》成稿后,由张舍贾道曾修改润色。后因抗战爆发,他背井离乡,逃难至重庆。途中历经千辛万苦,为减轻重负,他宁可舍弃衣物,唯有《富安乡志》手稿,一直形影相随,从不离身半步,这部志书跟随贾先生流浪了八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乡志的字里行间,正可谓渗透着先辈乡贤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敬畏和学习。几年前,我曾托多位友人打探,也亲临南京图书馆寻觅,由于多种原因,均未如愿。2014年春上,我去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查阅资料,与该中心主任王进雄闲聊时,无意间谈及《无锡富安乡志》,道出了我迫切想看到此书的强烈愿望,请他代为查询。仅过了两天,王主任来电,《无锡富安乡志》不仅找到了,并已收录进刚出版的《无锡文库》丛书第二辑。我便立即赶去借阅,还复印了几本,除让镇党政办公室存档外,还分发给几位文史爱好者传阅,竟纷纷要求刊印出版,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我再次详细阅读后,感到原稿没有标点,行书中夹杂许多草字,有些地方不易读通读懂。但此书体例精当,内容丰富,是一本可为信史的好书。抚今思昔,怀着抢救历史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唤起了我尽快整理《无锡富安乡志》的想法,怀着对历史敬畏,对先辈的尊重之情,下定了让《无锡富安乡志》“重见天日”的决心。我首先与志书出版专业单位联系,提出对刊印这本书的一些具体构想和要求,并达成共识。

  2017年6月初,在征得镇政府领导同意后,便埋头于对书稿的整理,聘请专业老师作古文断句等工作。编纂时,为了解奚文轩、贾道曾后嗣情况,我设法与他们的孙辈联系,但由于年代相隔久远,所需资料确实难觅,包括两位先辈的遗像未及觅到,甚是憾事。无奈,只可借用《胡埭镇志》《陆区乡志》的现成资料一用。同时,原著中有少许笔误,本着尊重先辈的原则,整理时,未作修改。

  就我的水平,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高中生,要整理一本民国乡镇地方志,是不够格的,只能不揣冒昧,勉为其难。尽管参阅了大量的工具书、参考书,还是感到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自问已经尽心尽力,但仍深感不能尽如人意。幸有胡埭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吴石松书记、高枫镇长为志书作序。有武进新安成校刘光耀先生、武进芙蓉中学老师、常州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奚世明先生、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王进雄先生、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干部、文友周应惠先生、常州清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陈一青先生等精心指导,胡埭书法大家、真意服装厂厂长、张舍人钱铭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胡埭镇几位文史爱好者一起切磋探讨,都为《无锡富安乡志》刊印发行作出了努力,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