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姓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相传有二,一为己姓之顾。《通志·氏族略二》载:“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候国,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国为氏。”此为北顾。一为姒姓之顾。大禹的后裔建立了越国。《通志·氏族略二》引《顾氏谱》:“越王勾践七世世孙闽君(驺)摇,汉封东瓯。”《舆地志》载:汉文帝封摇之子期视为顾余候,后裔以其封号首字“顾”为姓,此为南顾。据《尚书》、《史记》记载,尽管顾氏有南北两个分支,但追根溯源实则同源。
顾氏人口总数有300多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25%,按人口排列为第81位,主要居住在江、浙、沪。汉魏六朝时,顾与陆、朱、张合称为江南四大姓。顾雍是顾姓的代表人物,三国时任吴国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他知人善任,吏民归服。南朝梁陈时的顾野王是训诂学家、史学家。他所著的《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比《说文解字》多出6000个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编写奠定了基础。顾氏世代以诗书传家,康熙皇帝曾赐匾苏州顾氏“江南第一读书人家”。据《顾氏史录》不完全统计,顾氏曾诞生328名进士。纵观顾氏历史上的名人顾雍、顾综、顾野王、顾况、顾鼎臣、顾炎武、顾秉谦、顾贞观、顾皋,无一不是饱学之士。我们无锡顾氏也是人才辈出,顾恺之、顾可久、顾宪成、顾光旭、顾毓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现存的顾恺之纪念馆、顾可久祠堂、东林书院、顾光旭“诗冢”、顾毓琇纪念馆,便是他们名垂青史的价值体现。
顾恺之是东晋大画家,字长康,
小名虎头,先后为桓温和殷仲堪参军,义熙初为散骑常侍。恺之多才多艺,工诗赋,尤精绘画,世称其为“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是中国历史上既留有画迹,又有绘画理论传世的千古第一人。顾恺之与当时的“书圣”王羲之齐名。顾恺之一生著有不少文章,唐朝时还有《顾恺之文集》、《顾恺之家传》和《启蒙记》等,但至今俱已失传。仅在古文献中可见一鳞半爪,如《筝赋》、《观涛赋》、《风赋》、《雷电赋》、《水赞》及《四时诗》等。
顾恺之画人物画极其重视“传神”,
尤其注意眼睛的描绘刻画。关于顾恺之“画绝”最著名的传说,是他为初建的建康(南京)瓦官寺画维摩诘像。顾恺之于东晋兴宁年间(364)参加瓦官寺落成。僧众请与会者“清疏”(捐钱)。当时士大夫捐助没有超过十万者,轮到顾恺之,他竟捐助百万。僧众都知他“素贫”,以为“大言”,请他“勾疏”(杠去)。顾恺之请僧“备一壁”,化一月时间在壁上画《维摩诘》像,但不点眸子,谓寺僧:“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可五万,第三日任例施”。点眸成功,光照一寺,倾刻得钱,超过百万。
顾可久(1485-1561),别号洞阳,正德九年(1514)中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为官耿直敢谏,曾两遭廷杖,是明代有名的刚直之臣。正德十四年(1419)二月,因上书劝阻武宗“南巡”而遭廷杖,并被贬至国子监当学正。世宗即位后,起用前朝贬斥的谏臣,顾可久拜户部员外郎。嘉靖三年(1524)七月,又因与众臣上疏抗言,并参加左顺门跪谏,再次受杖刑。顾可久为官耿直,敢于直谏,与同邑杨淮、黄正色、张选被誉为“锡谷四谏”、“嘉靖四忠”。不久,他受到世宗帝的宽宥,升为户部郎中。嘉靖五年,出任福建泉州知府。嘉靖十三年(1534)调任江西赣州知府,旋升广东按察副使,并兼管海南岛防务。到任后,他遍访海南各地,了解民情,勘察地形。凡关隘、险阻、冲要,连同海港、山川一并绘制成图,一一加以注说,编制成《琼州府山海图说》二卷。他在琼州等地多次主持乡试,查识选拔人才,海瑞便是最著名一位。顾可久后遭豪强和权臣中伤而被勒令辞职。他为官期间宣扬法纪,赈灾放粮,培养学子,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顾可久回到无锡后,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与邑人张选、王问、华察等复举碧山吟社之会,
赋诗论文,诗酒唱和。他的诗,初学李白、杜甫,中年崇陶渊明,晚年追求王维风韵。他的赋“文词宏而雅,本之庄周氏”。著有《在署草》八卷,《在疚草》二卷,
《温陵集》六卷,《虔州草》一卷,《珠崖草》一卷,《在涧集》十九卷,后总汇诸集为《洞阳诗集》二十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隆庆二年(1568),顾可久的学生,时任应天巡抚、都察院右签都御使的海瑞,特疏题奏皇帝为顾可久平反,还为顾可久建祠堂。由于海瑞的上奏,祠堂顺利兴建并落成。海瑞是著名的清官,他积蓄甚少,但在顾可久祠堂的建设中,他怀着对老师的崇敬,还慷慨拿出薪俸用于兴建祠堂。万历元年(1573),海瑞亲临无锡谒祠,并作《谒先师洞阳公祠》诗。诗文如下:两朝崇祀庙谟新,抗疏名传骨鲠臣;志矢回天曾扣马,功同浴日再批鳞;三生不改冰雪操,万死仍留社稷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还见有麒麟。
如今,顾可久祠是无锡惠山祠堂群十大名祠之一。
顾宪成(1550-1612),号泾阳,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万历十五年,因上书朝廷言时政得失,词语中有触怒当权者的地方,被圣旨责备,贬谪为桂阳州判官,后升任浙江处州府推官。万历二十年,又因“举公廉寡欲天下推官第一”,擢吏部考功司主事。万历二十一年,顾宪成任吏部文选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务。万历二十二年,朝廷会同推荐选任内阁大学士,顾宪成提名的人,
都是明神宗厌恶的,从而触怒了神宗, 被削去官籍,革职回家。
顾宪成回到家乡泾里后开始讲学,由于听众很多,客栈和邻居家已容纳不下,顾宪成兄弟又造了几十间书舍供客人居住。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得到当地官府的同意后,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捐款重建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是当时知名学者杨时讲学的地方。
顾宪成等人在东林书院聚众讲学,他们博采诸家合理之言,去短集长、不执门户之见,讲学内容也较为广泛、丰富、实用,主要以儒家经史著述为主,也兼及切合实际应用的自然科学知识。由于东林讲学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风气,引起全国学者的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震。顾宪成认为士大夫要关心朝廷,关心民生,关心世道。张贴在书院门楹上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这幅对联,就是他们讲学的宗旨。《明史》载,他们“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于是东林名声大著,而忌者亦多”(《明史•顾宪成传》),而社会上对现实不满的士大夫们却广泛拥护,朝廷中吏部侍郎赵南星等一些正直官员也大力支持。他们互通声气,志同道合,引起了朝野的普遍关注。东林书院每年一次的例会,盛时与会者多至千人,不少学者从全国各地赶来赴会,不大的书院竟成了国内文人荟萃的重要会区,它实际上已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这里的人们便逐渐由一个学术团体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被他们的反对者称为“东林党”。
万历四十年(1612),顾宪成于家中去世。著作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长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谥号端文。
顾光旭(1731-1797),字华阳,号响泉,顾可久后裔。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甘肃乾凉道、署四川按察司使。顾光旭工书法,与王文治、梁同书、刘墉齐名。有人求书他必索润笔费,然后将钱买布制成棉衣施给饥寒者,乡里称他为善人。
顾光旭的诗可与当时三大诗人赵翼、袁枚、蒋士铨相媲美,顾光旭因病辞官回乡后,不遗余力,搜求30余年,选辑了《梁溪诗抄》。《梁溪诗抄》是一部无锡地方诗歌总集,上自东汉,下至清代,共收1024位作者的2万余首诗作,分“本辑”、“流寓”、“方外”、“闺媛”数门。每一门按年代、甲科先后为序,各种诗体各种风格,纷然杂呈。对大量底稿及未入《梁溪诗抄》的诗作,顾光旭不是简单的弃毁,而是将这些诗稿收集在一起,在锡山坡间设冢,将诗稿埋于冢中并立碑亭在其上,名曰“诗冢”。
顾光旭终年67岁。著有《响泉集》。
顾毓琇,字一樵,(1902—2002),现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他集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一生充满传奇。他是江泽民和朱镕基的老师。顾毓琇生于无锡虹桥湾一个望族世家。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中等科,1923年毕业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电机工程学士、硕士、科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工学院院长。1939年起先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兼国立音乐院院长和礼乐馆馆长、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南京国立政治大学校长。1950年旅居美国,任麻省理工学院座客教授,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荣誉教授。
顾毓琇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国际科学界公认他在电机、数学和现代控制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1972年获得了国际电机电工学界最高荣誉的“兰姆”金奖。2006年,又获得了美国电子及电子工程师学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千禧奖。
顾毓琇又是一位文学家和诗人。
1997年,获得了国际联合会桂冠诗人组织授予的“桂冠诗人”称号。美国学者凡·迈克贝斯称赞顾毓琇是“本(20世纪)世纪第一位能在科学与艺术两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中国学者”。顾毓琇先后创作了《国殇》、《荆轲》、《苏武》、《项羽》、《岳飞》、《古城烽火》、《白娘娘》等多个剧本。戏剧界公认顾毓琇为我国话剧开拓者之一。顾毓琇对我国古典诗词有着很高的修养,一生创作出版了近8000首、计30部诗词集。顾毓琇对中国古典音乐也有较深的研究,日本音乐界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他在1940年兼任国立音乐院院长。20世纪50年代起,他先后完成了明及唐、宋古诗词乐谱的整理出版。1972年又出版了《蕉舍词曲五百首》。顾毓琇在佛学研究方面有《禅宗师佛记》、《日本禅僧师佛记》、《禅史》等专著。
顾毓琇一生热爱祖国,在日本侵华、
国家危难的日子里,奋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怀国思乡的诗词。中美建交后,他先后八次回国访问,回乡探亲。在北京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邓颖超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会见,对祖国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平统一提出了许多建议。直至晚年,顾毓琇仍然关注祖国的高校事业,除在回国访问时受聘多所高校名誉教授并到一些高校讲学外,还先后在沈阳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以他自己或亲人的名义设立奖学金,以鼓励学子治学。
打开记载着家族历史的宗谱时,尽管详略有异,但都有敦促子孙读书求知的内容。《顾氏宗谱·燕翼堂》载:“变化气质,陶淑性情,惟典籍是……寸阴宜惜,奈何不学不知道哉。”“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锡山南河顾氏宗谱》载:“不当以家贫甘于自弃,各要同心协力,择忠厚老成之人,能通《孝经》、小学(训诂、字书、韵书)大义,可为师范者,设为义塾,敦请训诲。如此,则子孙成就。穷者不失为善士;达者必能为好官。”顾毓琇母亲王镜苏培养出“一门五博士”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顾父早年毕业于直隶法政学堂,在燕鲁一带当官,1916年病逝前,他希望诸子将来能“以实学致用”。34岁的顾母当时面对的是“长者年甫十六,幼者遗腹未生”的窘境。当时,因教育费用支出太多,人们都劝顾母“遣诸孤辍学改入商肆,逐市廛之利”。但顾母态度坚决,宁可含辛茹苦,也要培育英才。为此她常背着子女典质衣物。顾家兄弟能有如此成就,均得益于教子有方的母亲,是她的卓见、开明和坚忍,造就了满门俊才:顾毓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顾毓琦,上海同济大学毕业,获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同德医院院长、北站医院院长;顾毓瑔,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顾毓珍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学位;顾毓瑞获台湾文化大学博士学位。
在宗谱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支派似乎都拥有自己的义庄,他们用这些钱资助、奖励宗族子弟完成学业。据《锡山顾氏宗谱·敦睦堂》载:“(清朝)县试正场给钱四百文;府试正场给钱六百文;院试给钱八百文;中式举人贴钱二十千文。”“(民国)初小高小业已定为国民教育行将一律免费……高中专门津贴每人不论年限,毕业时领十元。大学预选科同高中,专门本科领十五元。”在新编的家谱中,将学有所成的家族后裔专门记载,也是一种激励方式。《锡山顾氏宗谱·德祥公支》、《江阴陶城顾氏世谱·安雅堂》就是实例。
由于顾氏重视教育工作,他们的人才也似长江后浪推前浪般涌现,据《无锡名人辞典》载,顾姓名人有250余人(1996年截止),其中有工程院院士顾夏声、顾真安、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铝冶炼专家顾松青、农学家顾慰连等。
顾氏家谱——我国历史最久的姓氏家谱之一。《中国家谱目录》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共收录顾氏家谱136种之多。另有为数众多的各支自藏的,各地图书馆、大学、研究单位和地方志办办公室收存的,境外收藏了其他顾氏名谱。目前,无锡已有数十支后裔续修了家谱。并有惠山马盘支、江阴陶城支重修了宗祠。马盘的祠堂始建于明代,保存完好,2009年重修,已申报为无锡市重点文保单位。2010年10月,无锡顾氏成立了“江南顾氏宗亲联谊会、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顾氏分会”。
以上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掘、整理、出版顾氏史料、书刊,联络海内外宗亲,传承、发扬顾氏的尚学家风等优良传统,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顾氏——不愧为“江南第一读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