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氏子弟冒雨春祭

人气:540

  3月29日上午,苏锡常的惠氏子弟聚集到惠山古镇,身穿祭服,鼓乐齐鸣,在雨中祭祀先祖惠氏元祐公。

  开祠门、上香点烛、进献祭品、祭酒、宣读祭文,惠氏少年齐声诵族训、读感恩词,重温先人美德。今天的惠氏甲午春祭,继承了旧时吴地祭祖仪式的传统,又赋予了新时代的人文内涵。古镇上的人们纷纷围观拍照。

  《通志·氏族略·四》说:“惠氏,姬姓,周惠王支孙,以谥为氏。”惠姓是春秋战国时期姬姓派生出的几十个姓氏之一。已历2670多年!惠学士祠,又名惠元祐公祠、惠司业祠,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祠主惠元祐,字吉甫,北宋文渊阁学士,为人慷慨,尚气节,与岳飞为友,是南宋主战派。靖康之变后,元祐公出生入死,护驾南迁。后因不满秦桧的求和主张,隐居浙江湖州,寄情山水。他的事迹,正史不载,默默无闻。清康熙年间,惠氏子弟把惠公元祐在宋室南迁中的功绩写成奏章,呈诸在惠山建祠祭祀。无锡的惠氏裔孙们经过努力,最终于康熙三十六年在惠山建起了惠学士专祠。从此春秋两季,祭拜先祖。

  惠山惠学士祠

  “万古清忠绵世德,九峰云霭获灵祠”,这是乾隆十一年皇帝为惠学士祠的御笔题联。九峰,指的就是惠山。

  惠学士祠,又名惠元祐公祠、惠司业祠,位于寺塘泾南,占地面积一亩三分七厘。根据惠氏(吴兴)宗谱记载,祠四址:“南址洞阳顾公祠,东址街,又东址长寿庵;北址周姓坑潭,又后北址詹节妇祠基;西址杨宗祠墙基。”砖木结构,单檐硬山,粉墙黛瓦江南传统民居式建筑。宗谱上简略记载:“为堂、为室、为庑、为门。榜正设公位,配以公裔孙明给谏讳世扬。”

  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祠主元祐公是南宋朝主战派,宋室定都杭州后,因不满主暗臣奸的现实,隐居浙江湖州吴兴大全港。他的事迹,正史不载,默默无闻。清康熙年间,19世孙山东兖州府沂州费县知县惠润将世祖惠公元祐在宋室南迁中的功绩写成奏章,呈请在惠山建祠官祭。康熙二十年,以崇德报功,褒隆先哲,批准列入祀典。无锡的惠氏裔孙们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于康熙三十六年在惠山建起了惠学士专祠,从此春秋两季,当地官员都要来隆重祭奠,各支派代表参加。

  祀主惠元祐(1081-1141)字吉甫,原籍陕西扶风,北宋文渊阁学士,邓州路总管,为人慷慨,尚气节,好孙吴家学,年轻时仰慕哲学家尹焞,迁居洛阳。元符三年(1100)徽宗登基,下诏求直言,元祐表陈治乱安危十条意见,被帝采纳,命为国子监直讲,后升为司业。崇宁四年(1105),因弹劾朱勔领花石纲事依势贪横,拂蔡太师之意,落职回里,游相州时认识岳飞,过了17年,即宣和四年(1122)官复原职。三年后,加文林阁学士,第二年,钦宗即位,晋为文渊阁学士,兼领邓州路。一次宋军偷袭金营,因事泄,大战幕天坡,溃退中唯元祐一军独全,表现出军事指挥才能。不久,京师陷落,二圣被俘,称靖康之耻。高宗即位后,面对金人追赶,元祐出生入死,护驾南迁,多次脱险。南宋立足杭州后,因护驾有功,高宗赐他“扈驾忠贞”四字。元祐是主战派,不满秦桧的求和主张,遂隐居吴兴大全港(今浙江湖州市),寄情山水。绍兴十一年(1141),闻岳飞父子被害,日夜悲号,痛忠良之负屈,数日不食而卒。终年61岁。原兵部侍郎王居正在绍兴十二年(1142)七月为其作传刻碑,碑文最后赞:“学本孙吴,识参宗李,遇岳于微,兼哭其死。扈驾艰难,寇不能迩。时固为之,道则如矢。卒完其真,论之所美”。和亲王(雍正帝第五子弘昼,乾隆帝弟)为惠元祐祠题联:“宋室名臣今古衣冠如在日,千年俎豆春秋霜露不磨心”,概括了惠元祐的一生业绩和崇高品德。数百年来在这一精神激励下,涌现了不少优秀惠氏子孙。所以在祠堂左庑供奉历代各支派出色的先祖神位,著名的有清代的惠周惕、惠士奇、惠栋。

  惠周惕(约1646-1694),原名恕,字元龙,号砚溪,自号红豆主人,学者称老红豆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吴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由庶吉士改密云县知县。在任一年多,因王师北征葛尔丹军需紧迫,他不愿增加民间负担,艰于应付,忧急而死。周惕,为何取这个古怪的名字,有文字记载,他年幼时,其父惠有声,被县令周某所侮辱,刚刚懂事的恕问道:“那是什么人”?有人告诉他说:“那是位以读书而通达者”。小小的他自名为“周惕”,以欺负父亲的周某为警惕,为戒惧,为父亲争气,发愤读书,工诗古文辞,卒成通儒,创惠氏经学,为吴派经学的导源人。著有《易传问》、《诗说》、《春秋问》《三礼问》等,颇有创见。遗有《砚溪诗文集》一卷。

  惠士奇(1671-1741),字仲儒,一字天牧,晚年自号半农居士,周惕次子,学者称红豆先生。传说士奇出生时,父周惕曾梦见贵人来谒,视其名刺,乃明代杨文贞,即杨寓,字士奇,仁宗时首辅大臣,著作有《周易直指》。父乃以“士奇”之名名之。士奇12岁能诗,康熙四十七年(1708)乡试第一,第二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康熙五十九年(1720)主湖广乡试,旋奉命提督广东学政。世宗胤禛登极,命士奇再任学政三年,他连任六年,殚心造就,文风大振,培养出的人才为粤数十年之冠。士奇生平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凡《九经》、《国语》、《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三国志》,皆能吟诵。著有《易说》、《礼说》、《大学说》、《春秋说》、《交食举隅》、《琴笛理数考》,诗有《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等。

  惠栋(1697-1758),字定宇,号松崖,人称小红豆先生。江苏元和(今苏州吴县)人。世守古学,皆为名家。幼承庭训,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兼及佛、道、文词。20岁考中秀才后,因不习国书(满文),再未致力科举之路。乾隆十四年(1749)帝诏举明经修之士,两江总督黄桂、陕西总督尹继善皆为极力推荐,未被起用。乾隆十九年(1754)至二十二年(1757)被两淮盐运使卢建曾慕名聘为幕僚。期间校勘古籍多种,又与王旭,严长明参订《山左诗抄》。后因病辞归,终生为一寒士。他一生专攻经术。撰有《易汉学》22卷、《周易述》40卷。今有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开先生著《惠栋评传》,40万字,对惠栋学术的方方面面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与评价。文中称惠栋为“清代著名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

  惠学士祠中的匾额,有乾隆时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邹炳泰的《勋名赫奕》匾;乾嘉年间刑部侍郎励宗万的《文忠武烈》匾等,题额都体现出惠氏家族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惠氏(吴兴)主要居住地:1.无锡市区。2.惠山区长安街道、前洲街道、玉祁街道、石塘湾地区等地。3.滨湖区华庄街道、  蠡湖街道、太湖街道、胡埭镇等地。4.新区梅村街道、鸿山镇、新安街道、坊前等地。5.锡山区锡北镇、东北圹镇、东亭镇、东港镇、羊尖镇、查桥等地。6.宜兴市徐舍镇、大浦等地。7.江阴市华士镇、周庄镇、云亭镇等地。8.张家港市包基、西大房、王家桥等地。9.苏州市东渚、望亭、通安等地。10.溧阳惠家村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