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排在最前的还是祠堂里供奉的牌位。传统社会逢年过节祭祀天地,乔居必先迁祖宗,连家具摆设也须注意不能冲了神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挥之不去。祠堂,是中国宗族组织的中心,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自明清始,尤其是以嘉靖“大礼议”事件为转折,以祠堂为中心的宗族组织逐步形成,中国的家族也从血缘组织向宗族组织演变,祠堂和祠产也就成为维系宗族的重要纽带之一。关于祠堂的研究,冯尔康、常建华、郑振满、徐扬杰等学者已经获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而各地的祠堂,如徽州、山西、江西乃至广东都有研究著作出现,然而,作为江南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的祠堂研究却一直是空白,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幸运的是,周逸敏与朱炳国的《常州祠堂》一书出版,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让我们不再有遗憾。
我与炳国兄认识已近十年,他是我敬重的前辈,同时也是推心置腹的好友。炳国兄多年来致力于常州宗族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其名望已享誉大江南北。《常州祠堂》这本书更是逸敏与炳国兄近年心血的结晶,代表了他们最新的成就。本书将祠堂的研究置于更广阔的动态历史语境之中,梳理了常州祠堂发展和演变的历程,尽力对常州祠堂的历史、布局、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力图让读者可以对常州祠堂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清晰的理解,其价值已经不能仅仅用填补空白来形容,当有更重要的意义。个人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充分揭示了常州人文之美。常州之所以人文鼎盛,人才辈出,繁华千年,宗族的发达和血缘姻亲的紧密关系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而作为宗族重要象征的祠堂犹如常州千年人文的一本教科书。纵览常州祠堂,如同观赏人文常州、魅力常州的千年历史画卷。唐氏、瞿氏、董氏、刘氏、白氏,一座座祠堂都彰显出常州的文化辉煌;唐荆川、瞿秋白、白昂、李兆洛,一座座祠堂都沉淀着常州的人文精神。千秋功过,于祠堂中可窥历史迹象;百代书香,从谱牒中可知文化传扬。翻阅一过,回首千年,时而让人驻足沉思,时而让人拍案惊叹,时而让人直抒胸臆,时而让人留连忘返;发思古之幽情,立收族之壮志。
二是充分揭示了常州风俗之美。独特的祠堂建筑形式,集中地体现了古代的宗族制度、伦理道德,以及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审美趣味方面的许多个性与特点。因而,祠堂不像佛教的寺院,道教的道观那样,体现的只是单一的文化内涵。从祠堂里,不光可以看到先人的精神追求,还可以看到古人的信仰变迁,以及宗族制度的兴亡、民风民俗的演变。一个祠堂既是一座民俗博物馆,也是一部家族变迁史。从家祭礼仪、节日献享等祠仪到宗族管理、耕读传家等祠规,庄严祠堂柏树森森的另一面,其实也反映了旧时百姓的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老常州人的喜怒哀乐,恍然重新回到古朴典雅、灵动细腻的旧日江南,产生“风景旧曾谙”的慨叹。
三是充分揭示了常州建筑之美。祠堂的建筑往往倾一地一族之力,集一地一族之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由子孙后代完善发展。因此,祠堂往往是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同时又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建筑。一座座祠堂,便是江南古建筑的精华,雕梁画栋之中,木、砖、石“三雕”技艺,似一曲民间交响变奏曲,萦绕于巷陌林间,向我们展现着古代常州人民的聪明睿智。
风格古雅,气势宏大,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祠堂建筑,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一种重要象征。曾有人说祠堂是“祖先之翼”,其实祠堂也是“文化之翼”,承载着千年常州文化。目前,常州正在努力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充分展现常州人文之美、风俗之美、建筑之美的《常州祠堂》一书,将无疑是奠定常州名城地位的基石之一。我相信,炳国兄与逸敏今后还会产生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让我们拜读,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和祠堂文化研究会的行列中来,致力于常州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打造常州文化名城的新辉煌。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