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报晓春将去,初夏宜人心花开!在这夏日初临的季节,喜事连连,我和大家一样,心情十分高兴,相聚在延陵古城和创意常州,共同庆贺常州市在近日成立的谱牒基金会。今天,在常州召开的苏南地区谱牒文化研究高层论坛大会上,大家以谱学为中心,探讨谱学精髓,这正是一个相互学习与探讨的好机会。常州地区,谱牒文化底蕴深厚,有冠以整个江南乃至全国的美誉。早在明清时期及民国年间,常州地区修谱业就已经十分兴旺发达,曾与浙东绍兴、皖南徽州,同成为江南谱事的三大中心。2005年8月出版的《常州家谱提要》一书中就收录了196个姓氏的1598部宗谱。我国著名学者、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国修谱以徽州、浙东、苏南为最盛,而苏南主要是以常州为最。”当时,常州地区的《庄氏宗谱》被一致公认为全国家谱中的最佳宗谱之一。《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收录了大量的常州家谱,冯尔康教授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代序》中引用谱例82处,其中26处出自常州家谱,引用率高达31.7%,亦足见当年常州谱学之盛!
近日里,常州市又筹集了百万元资金成立谱牒基金会,又为全国、江苏特别是我们苏南地区先走了一步,做出了榜样,树立了典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常州及兄弟市、县谱牒事业的影响下,我们江阴谱牒工作也逐步得到了恢复、创建和发展,特别是于2007年7月28日成立了江阴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后,全市的谱牒理论研究和修谱工作进入了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新阶段,并在研究创新中有了新的进步。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学术研究,创办谱牒文化研究刊物,设立网站,丰富学术研究园地,编写与出版《江阴家谱提要》,开展著姓望族及姓氏文化研究,汇编出版名贤专集,指导与推动编修宗谱工作,创设条件修缮和新建祠堂,建立姓氏基金会和宗亲联谊会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收藏的民国以前的老谱有186部。自1988年以来到2010年底,全市新修各氏族大小宗谱达375部,目前正在续修的宗谱有数十部,这对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传播普世价值起了较好的作用。
回顾近阶段江阴修谱工作有四个特点:
第一,领导带头,亲自实践,是推动修谱工作发展的主要关键。有一批既是谱牒研究会与分会的领导,又直接担任宗谱续修的主编,亲历续修宗谱全过程。如原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长、市谱牒研究会副会长沙乃成先生,他亲自担任暨阳沙氏诒福堂宗谱续修主任兼主编,修建宗祠,又兼任沙氏宗亲理事会的理事长,一年内完成了暨阳沙氏宗族史上的三件大事,受到全体宗亲的热烈赞扬。研究会秘书长李洪才先生也亲自担任暨阳李氏崇礼堂宗谱续修主编。 他们的李氏宗谱卷首两册还采用绢质彩印,这样,既保证了宗谱的质量,又扩大了宗谱的影响。又如研究会的常务理事薛炜清(原如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主席)亲自担任薛氏思孝堂宗谱续修编委会主任兼总编,九年磨一剑,铸就了谱业的辉煌。
第二,请专家、学者作学术讲座,是提高全体会员学术研究水平的主要措施。我们平时既注重谱牒研究会自身对谱牒学的研究,又特别重视邀请专家、学者来讲课。先后请《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教授作《中国家谱通论》报告、中国家谱资料中心主任李吉教授作《当代谱牒文化的复苏与重建》的报告。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还组团来江阴传播经验,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也经常莅临指导,我们还利用各种机会走出去求教于方家,弄清谱牒文化的解冻、复苏、转型与重建的基本脉络和文化特色,较自觉地为重建谱牒文化的科学体系服务。
第三,认真编辑出版会刊,是交流和促进会员深入研究谱牒学的主要条件。2010年我会出版了四期《谱牒文化研究》,共刊发了151篇文章、报告、信息、资料等,文字总数达44万6千字。另外还为有关姓氏编印专刊或专栏,全市已有八个姓氏出了专刊及专栏。我们的会刊不仅下发到每个会员,还分发到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各部门、各乡镇领导,还寄发到国内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对内、对外都有一定影响。
第四,重视对民间宗谱续修的具体指导,是提高宗谱质量的主要保证。为加强对民间宗谱续修工作的指导,我们要求各宗族在酝酿筹备续修宗谱时要坚持修谱宗旨,选拔能主事、有威望的领导组成编纂工作班子,筹集足够的票子,制订操作的路子与法子,确立运行机制。我们统称为“五子登科”上路,同时,坚持做到“五管联动”齐推进,即采取广泛发动,行政推动,典型带动,上下联动,串门走动,切实做好宣传教育、组织发动、登记造册、搜集资料(包括老谱),编写核对与印制事项,善始善终,搞好祭祖宏发工作。
现代续修宗谱与以前有相同之处,无论是采取苏体式或欧体式都应起到尊祖、敬宗、收族的作用,将以血缘为纽带的世系表能够明晰、明确与明白,不致于出现错、漏、误的问题,这是最基本的,但新修宗谱又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符合时代精神,修谱的目的既要采录谱写好血脉亲缘,记载历史,又要传承文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族群的亲和力与凝聚力,提升文明程度,所以,编纂的新家谱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体性,让家谱充分发挥维系血亲、载录家史、规范伦理等特殊的社会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使本族族人的优秀文化、优良品质、优等业绩得以传承与弘扬,这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我们可通过修谱提升宗族的自豪感、荣辱感,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在续修宗谱工作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使搜集、采录、编写、成稿、玉成的整个过程成为宣传教育,广泛发动,不断提高族亲认识的过程,成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通达的过程,成为不断增进学习、增强团结、增添友谊、互助合作的过程,也使整个修谱过程成为互通、互动、互助、互信的过程,真正达到增强和睦、和爱、增进和谐的目的。所以,各级领导以及谱牒文化研究会、分会等都应努力做到事前指导,在编修过程中不断加强引导,使修谱工作尽可能纳入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文化工作的轨道。
续修宗谱一般要三十年修一次,所以,不仅要修好,同时还应思考与着手抓好三件事:一是建立宗亲联谊会或宗亲文化研究会,有计划地开展联谊与研究活动,开展温族训、遵祖训的祭祀活动,对族内著名人物的纪念和研讨活动;族亲之间可相互交流,增进友善,增强族群凝聚力。
二是设立基金会。用于开展活动,用于学习研究,用于奖优扶贫的资助,用于公共事业及慈善事业,增进向心力,提升亲和力。
三是创设祠堂。俗话说:“有祖必有庙,有宗必有祠,有群必有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应采取各种方法创设条件,恢复、修缮与建立宗祠,使之成为宗亲活动,学习研讨、敬宗祭祀、宗亲联谊活动之场所,通过开展祭祠活动,温习族训,提出新的要求与希望,增强自豪感和荣辱感,努力为社会作贡献。要充分发挥祠堂的作用,努力将祠堂建设成为开展教育、教诲、教养的平台,起到团聚、团合和团结的作用,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
我们还打算在明年成立五周年之际,对新修的宗谱开展一次评选活动,选一批品位高、质量好的样板宗谱为模范样本,再评选一批优秀主编为先进个人,同时表彰热情倡导与资助续修宗谱的极出主修,其根本目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江阴的谱牒理论研究和续修宗谱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好地为推进和谐社会和幸福江阴建设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