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李氏宗谱》入藏苏州市档案馆

人气:296

  成吉思汗第二十九世孙李志范受成吉思汗第二十四世孙李国良的委托,将《江阴李氏宗谱》捐赠给苏州市档案馆。

  在捐赠仪式上,记者了解到,《江阴李氏宗谱》曾受到中国家谱协会的高度评价,不少家谱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目前我国除山东孔子家族宗谱外,历时最长、保存最为完整齐全的家族宗谱之一,在国内并不多见。

  李志范1950年出生在江阴,现在市财政局工作。昨天,他翻开《江阴李氏宗谱》第一册给记者指读了这样一段话,追踪“江阴李氏”600多年前的根脉:“世祖姑越姬,诰封河间郡一品夫人,下嫁嘉那,嘉那辅世祖定天下,官至行军元帅,封河间郡公,谥桓烈,即江阴李氏南迁始祖,世袭罔替,成江阴旺族。 ”“这段话证实了我们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成吉思汗的女儿是江阴李氏最早的母亲。 ”李志范介绍说,江阴李氏的一世祖名叫李嘉那,是辅助元世祖忽必烈定天下的行军元帅,他的夫人正是成吉思汗的女儿越姬。“小时候常听长辈说,我们的祖先来自蒙古,是元代打仗打过来的,但具体是谁却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直到这次修宗谱,我们才知道,我们的蒙古祖先原来就是成吉思汗。 ”李志范告诉记者,江阴李家的孩子从小都知道宗谱,但根据惯例宗谱一般存放在长房家中,轻易看不到。他记得上初三那年,学校号召大家破“四旧”,收藏于江阴李氏各家长房的不少宗谱都毁于学校操场的大火。那次大火中,他一位伯伯家的宗谱因为存放在加了两道大锁的厚实红木箱中,红卫兵们撬不开才幸免于难。在这次修谱中,这箱宗谱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在捐赠仪式现场看到,《江阴李氏宗谱》共有六函、38册,藏青色的函套,金色的封页,古色古香,非常精美。“尽管江阴李氏从公元1348年就开始修宗谱,但只有这套宗谱是662年来唯一合修的宗谱。 ”李志范告诉记者,江阴李氏共有济美堂、衍庆堂、世德堂,邵岐支、桐岐支、砂山支、赤岸支三堂四支,从元代开始,前后共经过18次修订宗谱,每次均有详细记载,但受条件限制,每次修谱只能依照江阴李氏三堂四支单独修立。

  2004年,江阴李氏第二十四世孙李国良遵循先贤“修谱宜合不宜分”的教诲,提出合修宗谱,他的倡议得到了江阴李氏后人的一致响应,前后共有200余名后人参与采集撰写,其中8人脱产撰写宗谱,修谱前后历时四年,耗资150万人民币,共收录江阴李氏三堂四支2万余人,于2008年1月正式出版。“这次修谱,让我们这些江阴李氏后人对原先似曾相识的老祖宗有了新认识。 ”李志范说,小时候,除了“祖先来自蒙古”,长辈们还经常对家族中的男孩说另外一句话“你们要学应升公。 ”修谱时大家才知道,原来老人嘴里的“应升公”,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江阴李氏赤岸支第十六世,十四岁中进士,十五岁就任江西南康理司,后官至明朝天启年间监察御史。为了弹劾宦官魏忠贤,他舍生忘死发动“东林党”上书皇帝,后被魏忠贤陷害,身受极刑而死。在《宗谱》中,像李应升、李祖羽、李如一等江阴李氏历史名人都得到了充分展示,祖先的优秀品质、杰出成就极大地鼓励了后人。

  为何要把《江阴李氏宗谱》捐赠给苏州市档案馆?李志范说,是因为江阴李氏和苏州有很深的缘分。“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想为苏州做点事。 ”李志范说,他18岁就离开江阴老家到苏州军分区服役,1994年转业到苏州工作,在苏州已经生活工作了40多个年头,感情很深。“另一方面,我的祖先和苏州的渊源也很深厚,我们多位先祖在苏州任过职,其中元末明初时期一位先祖在平江府任武官,后在与张士诚、张士德兄弟为首的起义军攻城战中阵亡,宗谱对此有详细记载,我把宗谱捐献给苏州市档案馆,希望它能为苏州历史研究发挥作用。 ”

  市档案局副局长沈慧瑛表示,宗谱是一个宗族的档案集成,目前市档案馆已经收藏苏州“富潘”、“贵潘”,九如巷张家等诸多宗谱,但《江阴李氏宗谱》是目前馆藏宗谱中数量最大、最为齐全的宗谱,《江阴李氏宗谱》进馆,不仅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宗谱和宗族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苏州市民了解宗谱和宗族文化提供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