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姓,我国古老大姓,当代列全国姓氏第143位,人口约95万余,占全国总人口0.076%,在鲁、苏、皖、赣地区占优势。
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封弟叔鲜于管(即今河南郑州市)。子孙以国为姓,叔鲜为得姓始祖,史称管叔鲜。远祖管仲,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齐桓公时为相,助齐为春秋五霸之首。因此孔子赞曰:“霸诸侯,一匡天下。”“匡世”为管氏最著名堂号,匡者,救也,匡世即救天下之义。郡望有:平昌、平原、晋阳。
丹阳古邑,管氏望族。北宋始祖肇一公,字师復,号卧云子,饱学之士,隐居浙江,擅诗,有《白云集》行世。子二:矩一、矩二。矩一公,讳昭文,天禧间(1017—1021)来任丹阳县主簿,后任县令,先后十一年。劝农之际,优游林下,性好山水,至邑东北40里处,见四山环拱,北高南低,围若翠屏,独缺其南,一马平川。东侧桃花涧,仁希、仁福二观在焉,唐魏法师之所寄迹;西侧沈山,南唐沈彬之退居寄庐。顾而乐之曰:“吾与沈侍郎为邻,可以终焉矣。”遂卜居于此。后人繁衍,遂名其山为东管山、西管山。山因氏显,氏以山传,矩一公之德可与山并峙于亿万年矣。宋宣和间(1119—1125)凿有八角井,天旱,民賴饮此井而得存活,名曰:“宣和井”。管山之幽美,有诗可证:“一泉清沏万松环,松下泉流涌出山。泉韵松风琴操音,广陵散不绝人间。”
管氏后裔,瓜瓞绵延。分派东管山、西管山、倪山、吕城、东城里、岡头、井头、县城及南京、扬州、金坛、江阴、武进等地。第十五世管读,字观之,行顺一,管山人。元末赘于皇业寺前李氏,遂卜居东城里,蔚成东城里分支,顺一为分支祖。
当代名人,尤以第29世管嘉宾四子中:老二茂荃(文蔚)、老三茂瑭(文彬)、老四茂仓(寒涛)为著,人称“管氏三杰”。文蔚公为早期中共党员,曾任县委书记、江苏省委镇江特派员、苏常特委巡视员等职,抗日时期曾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解放后曾任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等职。1993年逝世,享年90岁。文彬公,抗日时期曾任苏北行政委员会粮食局局长、交通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家农垦部财务局局长,1992年逝世,享年86岁。寒涛公,曾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副参谋长、二支队司令,苏浙行署货管局局长、江南银行副行长,山东省交通总局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国家财委基建组副组长、国家计委基建局副局长,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中共浙江省顾问委员会顾问(副省级)等职,1985年离休。
明嘉靖间,倭寇扰境,管氏老谱毁于兵燹。万历丙子,近泉、爱山二公搜集残谱,调查世系、世表,创修管山谱,丁丑(1577)玉成,历经续修,依次为天启壬戌、清顺治丁酉、康熙庚申、庚寅,雍正癸丑、乾隆丙子、丁酉、嘉庆戊午、丁丑;道光丁酉、光绪癸巳、民国辛酉(1921)共13修。可谓勤矣,符合古代30年一修之例。民国旧谱共22册,秘藏于东城里张巷村32世孙德昆处,其侄荣良继承保管,免于历次兵燹及文革浩劫,功不可没。
2011年10月,中共管山村委书记德荣、村主任二平、老长辈金保等诸位族贤聚会,成立丹阳管氏宗亲筹委会,商讨续修宗谱事宜。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应邀赴会,参与顾问。近来进展顺利,嘱余为序。余以为武进与丹阳,古时一地,兰陵古墟,齐梁故里。后来划分两邑,千年相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血缘与地缘,亲情与乡情,密不可分,情谊永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从事中共党史与地方志工作,与丹阳相关部门常有往来。特别是关于中共早期党史,多次谒见革命前辈管文蔚同志,采访史料,请示有关问题,得益非浅,铭记在心。今管氏续修宗谱,从古从今、从公从私而论,能不力尽棉薄乎!
盛世修谱,正当其时。今失修长达90余年,认识已经淡化,谱师断代,后继无人,难度甚于往届。当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与封建宗族主义旧社会截然不同,新旧两重天,如何衔接?且系民间行为,缺乏官方指导,已修之谱良莠不齐,无范本可循,难哉!余以为:
第一,本届续修,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方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有利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宗旨。
第二,由于历史原因,本届续修属于抢救性质,旧谱内容,不论精华与糟粕,必须全部继承,一字不漏,保存历史全貌。不标点不修改,明显错误可以加括号改正,或加注释。凡标点者或译为白话文者,必保留原文以对照,方具存世、资治,教化之学术史料价值。
第三,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续修部分可以新形式新内容;也可以旧形式新内容,“旧瓶装新酒”;也可以前编旧,后编新,新旧合装于一函。要有包容性,体现多元化、人性化;尊重自主权,保护隐私权。只有创新发展,推陈出新,谱牒才会有生命力,才可继往开来,为新时代新社会服务。
第四,本届续修,质量在于特色鲜明,现在是信息时代,应十分重视数据统计,以数据说明变化。(1)时代特色。里居体现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家庭模式从封建大家庭四世同堂演变成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以夫妻子三口为主之小家庭、空巢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等。婚姻方面从封建婚姻演变为自主婚姻、法定婚姻、事实婚姻、AA制、丁克族;姓氏从父从母可自择,以户口登记机关认定为准。生活方式从贫穷、落后、简陋向现代化、环保、绿色、低碳、科学化水平提升;(2)地方特色。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宜做到血缘与地缘、亲情与乡情、家谱与村志三结合。所居村落生态环境、学校、祠堂、庙宇、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庙会节日、生产生活方式;旧式农具、用具,应摄影入谱;生产生活方式巨变,可作典型调查、数据统计,如当前以百户统计拥有若干轿车、农用车、手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冰箱、空调等数据;应大量收录家族文献(田契、得奖证书、任命书、光荣证等等)。(3)宗族特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族中俊贤,好人好事,优秀少儿,取其光彩亮点,求实存真,留存史册。子孙有出息,可以光宗耀祖。
第五,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可设《艺文编》、《风俗编》、《文献编》等,特别是当代少儿优秀作品择优入谱,可激励下一代成长。使宗谱真正成为“平民史册”、“百科全书”,与国史、方志共存互补、互为辉映。改革以往旧谱艰涩难懂、柘躁乏味状况,使之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之家庭读物、精神粮食。
丹阳管氏宗谱玉成,功德大矣,可喜可贺,特为之赞云:
巍巍管山兮雄峙丹北,北宋旧族兮始祖师復;
矩一始迁兮县令主簿,性好山水兮卜居山麓。
山以姓显兮祠宇高矗,千年望族兮英贤辈出;
管氏三杰兮抗日救国,赤胆忠心兮声震南北。
欣逢盛世兮续修宗谱,圆满玉成兮无量功德;
永感祖恩兮厚德载福,未来辉煌兮创新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