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史记,家以谱传。读史则知朝纲之兴替,观谱方知宗祖之源流。国史、方志、家谱,是构成中华历史文化大厦之三大支柱,也是研究华夏文明的重要史料。
谱乃家之史。宗谱是记载本宗世系和史迹的图籍,是子孙根源之所系,族人之亲情纽带,人生之轨迹记录,也是教诲子孙后代的文献资料。宗谱包罗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全貌,族人籍以而知源流、序昭穆、悉来自、明世次、晓辈份。自古国不可无史,方不可无志,家不可无谱。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自古至今,纂修家谱,承先启后,绵亘千年而不断。俗云:“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然一甲子以来,期间历经世事沧桑,兵燹水火,未能续修宗谱。尤历“文革”之劫,旧谱几乎毁殆。随着老者日谢,生者日繁,若再不续修,千年宗史难以为继。后辈将既不知先祖来自何处,也不晓己之世系座标。若此,则上愧对先祖,下有负儿孙。
自古以来,家兴族旺,追根溯源,续修宗谱。今欣逢盛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族里许多花甲古稀之士深感时不我待,紧修宗谱之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有识之士担当责任组织续修家谱。
续修宗谱需具四个条件,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有号召力的发起人;二要有一定文化的编修班子;三要有续修经费;四要有老谱参考。2008年底,洛社马盘顾氏在顾智杰先生发起和领导下,首先续修宗谱。马盘燕翼堂顾氏分布在锡常宜地区,前三项条件具备,独缺老谱。在寻找老谱过程中,历尽艰辛,足迹踏遍锡、常、苏、沪。最后在马盘金成老屋寻获一箱一十九卷,内中缺第十二卷。不久,又在武进南宅楼庄找到。自此,光绪甲辰(1904年)二十卷旧谱,全数寻获,终使新谱可续,真乃大幸。在续修理事会的领导下,族人众志成城,一呼百应,热烈响应,纷纷出钱出力。众多企业成功人士,慷慨解囊,捐资助修,促使在2009年9月圆满完成了新谱颁发、宗祠重修等工作。马盘顾氏宗祠已列入无锡市重点文保单位。
洛社马盘顾氏的修谱,带动了洛社地区续修宗谱的热潮。到目前为止,已完成续修的有万马村的周氏、华氏、傅氏、李氏、杨氏,新开河村的秦氏、韩氏,张镇桥村的王氏,铁路桥村的许氏,钱巷村的钱氏,花苑村的黄氏,双庙村的刘氏、强氏,石塘湾的吴氏、王氏,杨市的边氏、苏氏等等。另外,还参与外地的孙氏、诸氏、曹氏、尹氏等完成修谱。
目前,洛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续修宗谱的有华圻村的丁氏、孙氏,张镇桥村的黄氏,万马村的赵氏,新开河的张氏,红明村的高氏,雅西村的殷氏等等。
本人在修谱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多年来,与无锡、常州、上海、苏州等地一些谱牒文化、祠堂文化研究的专家、同仁多有交流,洛社地区修谱的姓氏大都聘我当顾问,本人也乐于热心指导。同时,还以“江南顾氏宗亲联谊会、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顾氏分会”的名义,指导和帮助东北塘、前洲、武进横林、苏州吴中等地顾氏续修宗谱。
在洛社整个修谱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感人的事迹。许多德高望重的领导亲任会长,带领续修。许多花甲、古稀老人不顾年高,不顾病弱,参与编修。许多工作人员不辞辛苦,不计报酬,不避嫌言,外出联络。企业的老总们慷慨解囊,捐资助修。各姓氏的宗亲都给予热心支持,保证了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各地续修家谱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找寻老谱,找不到老谱,便很难续修。马盘顾氏,历尽周折,好不容易寻找到光绪版旧谱,且可说是孤本绝版。万马村鹅子岸华氏,属华氏通六支,而荡口、东亭华氏为通九、通四支。本支旧谱都在“文革”中焚毁,一、二人家也仅藏得自家一本。后在无锡市图书馆的帮助下,从宜兴图书馆寻得,方可进行续修。有的人家在“文革”中冒着风险秘藏,精心保管,在这次续修中无私献出。有的地方长期奔波,寻根问祖,研究考证,解决了接谱问题。还有好多姓氏虽想续修,但旧谱寻觅不到,有心无力,无可奈何。
一口气报出自己爷爷的姓名不算难事,但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他是做什么的?唯有查家谱才能找到答案。在农村城镇化的当今,许多村庄拆迁,同村的人分居各处,天长日久,后辈不晓世系辈份,不识同族之人,唯有靠家谱才能维系。
家谱是中华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之精神文化财富,也是当今发展先进文化之精神资源与根基,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之内在动力。续修宗谱,对尊祖敬宗,继承传统,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家谱文化,传承精神财富,名人事迹,激励后人;族规族训,启迪后人;文化遗产,弘扬传承;宗亲联谊,构建和谐社会。
一些地方,在续修宗谱的同时,还修复或重建宗祠,常州地区又是领先。洛社地区现已修复或重建的有马盘顾氏宗祠、福山边氏宗祠、石渎李氏宗祠、沈巷杨氏宗祠。一些尚存的残破宗祠,族人在修谱之时,也有修复之念。有的宗祠已拆掉的姓氏,也有恢复之想。但限于某些条件恐难实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祠堂文化是一朵奇葩。祠堂作为宗族血统和地域族源的标志,它能告诉人们的根在哪里,从哪里来,去向何方。连续几百年、上千年的谱牒文献,以藏典于民的方式传承至今。贯穿悠久的儒、道哲学思想,将忠孝礼义的民族精神,至善至孝的道德规范,在修身、齐家、兴族、治国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祠堂也是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产物,是华夏先民精神永存和英灵栖身的殿堂,展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历代祖先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遗产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现代化的城镇乡村不能忘掉历史文化这一资源。我们的城市、乡镇并不缺那些千篇一律的现代化楼房,缺的正是体现城市、乡镇文化的老街区、老建筑。
据统计,惠山祠堂群中120座祠堂所祭祀的80个姓氏中,目前有50多个姓氏重修了家谱,有30多个姓氏成立了研究会,发掘整理家族史料,并且结集出版,以扩大家族的社会影响力。其中洛社顾氏牵头成立的江南顾氏宗亲联谊会、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顾氏分会,从2010年10月成立以来,每季度出版《顾氏文化》会刊,出版量大,反响很好。
2009年至今,无锡市图书馆共收集到各种捐赠家谱247种。加上图书馆原有的和其他途径获得的家谱资料,家谱收藏量达到了1200种,在国内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洛社修谱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姓氏加入修谱的行列。洛社是历史名镇,人口大镇,经济强镇,全国文化先进镇。洛社历来重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发达的文化必将推动发达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