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的一个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人气:275

  宗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谱牒用以明统系,统系既明,宗族就不至于混淆。如前所述,谱牒之学在魏晋南北朝曾十分流行,出现过许许多多姓氏书和家传、家谱,但重族望、讲门第的风气又造成了夸饰攀附、真伪不辨等弊端,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其不肖者流,或谬托贤哲,或私鬻宗谱,以伪乱真悠谬恍惚,不可胜言。其清门华胄,则门阀相矜,私立名字。……以至李必陇西,刘必沛国,但求资望,不问从来。则有谱之弊,不如无谱。”(《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唐以前的谱牒在唐末五代的战乱中绝大多数散失不存,旧的谱学由衰而绝。宋代以后,经欧阳修作欧氏谱,苏洵、苏轼父子作苏氏谱为之倡导,家谱重新受到地主阶级的重视。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为本族族谱所作的序中说:“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着重区分门第高下的旧谱学不同,新谱学以宗法为“谱心”,主要体现敬宗收族的精神,所谓“唐人未尝究心谱学耳,惟宋儒重宗法而谱学娴”(清陈济《张氏宗谱合编谱序》),就是指此而言。发展到明清,不但著族皆有谱,“家之有庙,族之有谱”(明方孝孺《童氏族谱序》)成了极其普遍的现象。在聚族而居的农村社会,甚至可以说没有无谱之族,除少数从事所谓“贱业”者以外,也可以说几乎没有不入谱之人。清代学者程瑶田对宗谱的作用及其与宗法的关系,有一段透辟的论述:“族谱之作也,上治祖祢,下治子孙,旁治昆弟,使散无友纪不能立宗法以统之者,而皆笔之于书。然后一披册焉,不啻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群居和壹于一堂之上也。夫所谓大宗收族者,盖同姓从宗合族属,合之宗子之家序昭穆也。今乃序其昭穆,合而载之族谱中。吾故曰:族谱之作,与宗法相为表里者也。”(《通艺录·嘉定石氏重修族谱序》)

  宋以后的宗谱又有家谱、族谱、世谱、家乘等不同名称。有些较大的宗族族内又分若干支若干房,另有支谱、房谱。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得很明白:“五季谱牒散亡,而宗谱遂为私家撰述,于是有合族之牒、有分支之谱。”(《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序》)明清时比较完备的宗谱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序文,谱例,目录,家训族规,族墓、祠堂、族田的情况,自始迁祖以下全族已故和现存的所有成员的谱系世表。有的家谱还载有祖先的画像,诰敕、传记、墓志和著作。家谱的序文可以有许多篇,而且每次续修都增加新的序文。这些序文往往出自本族辈次名望较高的成员之手,也有请非本族的地方官长或著名学者撰写的,主要叙明修谱的意义、缘起、本族得姓占籍的由来、繁衍的情况以及修牒的经过等等。谱例相当于一书的凡例,主要说明修谱的体例,规定入谱的资格,往往特别强调要防止异姓乱宗。家训族规或是祖先遗命、或是所谓合族公议而定,在宗谱中置于显著的地位。族墓、族田的面积和方位四至,祖先兆域的排列情形,祠堂的位置结构等,都有详明的记载,而且多有附图以言的,一目了然。家谱中最主要的部分是谱系名录。“谱者,普也,普载祖宗远近姓名讳字年号”。(明方孝孺《族谱序》)先分房支,然后以表格形式登载各房支下每一世次男性宗族人员的名、字、号,功名仕宦情况,婚姻、生育情况和享年、葬地。入谱的人,“讳某字、娶某妇、生几子、葬某处,寿若干,咸备载于后,庶几可示后昆。”(明宋濂《符氏世谱记》)女性在家谱中也有记载,但都不见名字,外族之女嫁来后就加入了丈夫的宗族,但她只能以“某氏”的名义附见于丈夫之后,有时注明原是某地某人之女;本族之女嫁出后就脱离了父亲的宗族,她只能以“第几女”的名义附见于父亲之后,并注明适某地某人。这也是实际生活中妇女附属地位的反映。能立家传的,都是本族引以为荣的名宦、名士、忠臣、孝子、烈妇、贞女等。日本学者秋贺多五郎在《宗谱的研究》一书中曾把家谱的内容和修谱的目的归纳为:(1)序得姓的根源,(2)示族数的远近,(3)明爵禄之高卑,(4)序官阶之大小,(5)标坟墓之所在,(6)迁妻妾之外氏,(7)载适女之出处,(8)彰忠孝之进士,(9)扬道德之遁逸,(10)表节义之乡闾十条。不难看出,“谱系之作,所以敦孝弟、重人伦、睦宗族、厚风俗”(清李希莲《重修李氏族谱序》),具有敬宗收族的意义。

  家谱或十年一修,或二十年一修,或三十年一修,长期不续修家谱,会被认为“不孝”。修家谱是宗族中的一件大事,由族中的头面人物主持,如嘉善陈氏规定修谱之事“有爵者主之,爵同论长”(清陈龙正《家矩》)。修谱的费用或由族中财力雄厚者承担,或向族众摊派。有的宗族平时置有添丁簿,随时登录族中人口变化的情况,用备查考,为修谱预作准备。家谱每次续修完毕,都在祠堂中举行仪式向祖先秉告,然后分发各房各支,有的一直分发到各个家庭。明代休宁范氏把家谱一一编号,只印刷一定的数量,随即毁去书版,还要求族众对家谱必须“收藏贵密,保守贵久,每岁春正三日祭祖时,各带所编发字号原本到统宗祠,会看一遍。祭毕,各带回收藏。如有鼠侵油污、磨坏字迹者,罚银一两入祠,另择本房贤能子孙收管”(《休宁范氏族谱·谱祠宗规》),明王士晋《宗规》也有类似的规定。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家族的内聚力,进行宗法教育,另一方面也为了杜绝日后发生冒宗之事。

  正因为家谱对家族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家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祠堂读谱,有的家谱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数次。仪式的隆重与祠堂祭祖差不多。

  家谱在历史上曾是向族人宣传宗法思想的教科书。宣传的方法主要是祠堂读谱。通过祠堂读谱这种家族的重大活动和盛大典礼,使宗法思想和家族观念在族众的思想上扎下根来,达到团聚族人的目的。

  一些名词解释:

  族谱

  旧时对氏族谱录的称谓。《南济齐书-贾渊传》;“凡十八州土族谱,合百帙,七百余卷,该精悉,当世无比。”《书 言故事-宗族类》;“叙宗族长幼之名曰族谱。”其主要内容有;(1)本族来源;(2)祠规祠约,墓图和有关议约;(3)世系表 ;(4)本族著名人物的传赞图像;(5)按辈份排行记录本族人口生卒年及妻女、葬地等情况。

  从族谱的内容里给我们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姓氏 源流、人口增长与流徙、政治、经济、社会、教育、人物、战争、名胜古迹、艺文、民俗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修谱

  亦称“做谱”。旧时对编纂氏族宗谱的称谓。一般二十年或三十年修一次。修谱时在全宗室里设总局,下设分局,总领人叫谱东(亦称“主管”、“首士”),管钱的叫银东,下面各房相应设分局谱东、银东、各司其职;负责填写各户人家丁口出 生、婚配情况和收集做谱的丁口银等。调查毕,再请文人执笔编纂,然后刻版印刷。领谱时要摆筵庆贺,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皆送 礼相庆,宗谱由各房保管。

  谱论

  亦称“先儒谱论”。指古代名人对修族谱的有关论述。据光绪(1908)益阳县董家村《胡氏族谱-先儒谱论》载;“程 子曰:‘宗法废坏,谱牒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世无有百年之骨肉无统,虽至亲亦薄也,故谱不可不修。”。张子曰 :“宗子之法不立,则朝庭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宗法不立,既死逐族散,其家不传。宗法若立, 则人人各知来处。

  古训

  昔时家规,多遵古训,据1908年董家村《胡氏族谱-圣谕》载:“敦孝第,以重人论;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 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 ;务本业,经定民志;训子弟,以禁井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解仇 忿,以重身命。”

  家法

  旧时家庭大多屡行家族家长统制,家法成了训饬子弟的法则。家法历来无统一标准,大多由各氏族在谱中规定家训、家戒等家规以作家法。尤以一些望族甚严, 如家长不加强教育子女,一旦出了问题,家长要受到房长、族长的遣责。家长对子女教育有的简单粗暴,往往进行打骂教育,于是 打人的鞭子,竹板子也泛指为“家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大多领受过这种“家法”。

  谱箱

  系存放族谱的小木箱。旧时族谱大都是木刻的十六开线装本,一册族谱有十多本,或二十多本不等。为了存放方便,宜 于保管,大多置一木箱存放。木箱如柜子形状,顶上有提手,箱装有小门,用时打开,用后归还上锁。谱中置旱烟叶数皮,每年夏 季六月六左右曝晒一次,以防潮或虫咬。谱箱多漆以红漆。

  验谱

  旧时宗祧风俗。益阳一些大族,每家必收藏族谱,为检查族谱和各家制谱情况,定期举行验谱集会。据《西石城风俗志 》载称;“谱集,合族验之,收藏不谨,或破损者,则罚之,谱未呈验者,亦予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