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陵樟村陆氏宗祠

人气:465

  樟村陆氏宗祠,位于常州丁堰常丰村委的樟村,往南约500米就是戚墅堰发电厂。2008年2月26日,陆氏宗祠被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樟村陆氏宗祠始建于何年,已难确考。因为明代正统年以前的三篇《樟村陆氏宗谱》序,在太平天国战乱中湮灭了,但从以后修撰的宗谱记载中,还是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樟村陆氏宗祠的历史信息。

  1880年重修的《樟村陆氏宗谱》中《重建宗祠缵修宗谱记》载:“昔我樟村陆氏,祠宇巩固,甲于一方,竹苞松茂,诚弈弈也。”可见那时樟村陆氏宗祠具有相当规模,光彩弈弈。而1860年太平军战乱的5年间“民房祠庙,尽毁无遗”,战后,时任族长的德裕、德秉公号召“重建祠屋,以妥先灵。”于是族中人捐款三年,于1871年春天“鸠工备料,建造祠屋,并列四间,围墙一座,余基俟后补造,不日告成。”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樟村陆氏宗祠是1871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规模因经济困难而缩小了。在《重建宗祠缵修宗谱记》中还记载了,在1873年族中进行冬祭之日(一般在冬至),族尊又提出续修宗谱,经过六七年时间 ,到1880年宗谱才终于修成,“兹辛谱已成矣,且祠屋前仅粗就,今则窗全槅备,木绘丹青,墙施粉饰,焕乎可观,大快事也。”从这记载可以了解到,祠堂在1871年已经修成,但只是粗就,在1873年至1880年这六七年修谱的同时,进行了装修装饰,诸方面得以完善,而且有丹青绘画,焕然可观。

  在1880年修成的《樟村陆氏宗谱》中附有一幅祠堂图,注有祠堂的确切位置和占地面积:“宗祠基坐落丰东乡三十二都一图,玉字一千八百八十一号,原平五分九厘八毫五丝;又一千八百八十三号,分平一分一厘八丝三忽;又一千八百八十八号,分平三分正。以上共平一亩零一厘九毫三丝三忽。”但在三间正房的西边还有一间辅房和侧厢,此图未绘。值得一提的是,宗祠大门西侧有一棵树龄约有四五百年的银杏树,在很多族人的眼里有一种特别的记忆,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这棵银杏树在1960年前后被锯掉了。

  2003年,樟村陆氏重修宗谱,至2004年在谱资略有余额情况下,族人纷纷提议要重修樟村陆氏宗祠,于是按1871年重修时的原样进行重修,好在旧祠的木架结构全部完好,散落在村民中的一些祠堂原物如门墩、石阶、石础等,都“物归原主”,更为惊喜的是,在清理祠堂时,在地上发现了旧祠门楼上那四块“陆氏宗祠”阳文砖刻,是十分珍贵的文物,现把它重新镶嵌在祠堂门楼上,显得格外亲切、古朴、庄严。在修祠阶段,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因此,修祠中坚持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尽量寻找使用旧祠原物,不够处如罗底砖、青砖、花窗格等都是到各处去淘来的古民居上的旧物,重修的祠堂基本保持了旧祠的风貌。修复后的樟村陆氏宗祠中作了一些必要的布置,“继述堂”堂名匾额悬挂在正中央,右边是“佑启后人”匾额,左边是“嬾板诒祥”匾额。还有“自强不息”横匾,以及“祖识高远,家世乃昌”的柱联,原赠族长应荣公的“齿德俱厚”旧匾,都挂在祠堂里。始迁祖陆元光撰写的《剑井记》,以及宋朝苍梧太守胡德辉撰写的“东坡嬾板”66字铭文,也都镌刻成碑,还有始祖陆通公像和始迁祖陆元光公像和族人、友人所赠字、画都陈列在祠中。2004年在院中栽了两棵银杏树,一棵桂花树,如今已亭亭如盖。

  2008年5月常州市城市规划局、市文管委来勘定保护范围,并用全球定位仪测定了宗祠的经纬度。同时,市规划局、市文管委均鼓励应补造过去因财力不逮而未能完全建成的宗祠,以恢复祠堂全貌,让历史遗存更具完整性。于是陆氏族人又着手恢复宗祠第二进,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祠堂后的地基上恢复了第二进建筑,完成了祖先130多年来“余基俟后补造”的夙愿。如今的樟村陆氏宗祠四间并列,两院两进,白墙黛瓦,院中银杏丹桂,院外竹苞松茂,“诚弈弈也”,“焕然可观也”。正如祠中一副对联:“樟林丛翠望之如山中幽谷;村舍俨然疑其为世外桃园”所描绘的。目前,陆氏宗祠建筑与祠堂前广场共730平方米。

  现在樟村陆氏也经常有人到此拜谒祖庙,每逢清明,这里总会举行祭祖仪式和吃祠堂酒活动,樟村陆氏宗祠是樟村陆氏祖先灵魂的栖息地,也是子孙后代缅怀祖先的神圣殿堂,是联络宗亲族人,增进友谊,营造和谐的平台。樟村陆氏宗祠正在起着这样光前裕后、启迪来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作用。

  作者:朱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