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包拯之后乎?

人气:209

  天命之年后,常有友人戏呼我“包公”,也时有人询问我是否是大宋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之后,亦有好事者戏曰,听说船王包玉刚是包拯的二十九代孙,不知老兄是多少代孙?美术前辈关山月、黄苗子也在题赠的诗联中勉励我发扬“包青天”精神,为“老九”立传。更有甚者,今年春天,漫画家钟灵在我的一本书册页上竟然绘制了一幅《为老包造像》的漫画像,将的头像戏画成包公包龙图的模样。还题了一首打油诗:

  夜断阴日断阳,大公无私正气扬。

  多付眼镜未戴髯口有主张,

  著作多多身健笔健永康强。

  我长得奇丑,又有一副深度近视的瓶子底,故为我画漫像者不少,但我把画成戏装包公的,只有一人,这就是那个在延安曾与毛泽东主席下过棋,在北京又拜九旬老翁齐白石为师学过画的钟灵。诸多戏言,戏题、戏画,逼得我要向读者如实交代:我是否是包拯之后?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一个前提,即是否找到自己的族谱。只有找到祖籍的包氏族谱,才能按谱寻祖,找到自己的始祖,看着这位始祖与包拯是否同宗同族?最后才能确定我是否是包拯之后裔。

  我出生在上海,祖籍是常州武进县横山桥人。包氏在横山桥是大姓寒族。横山桥在武进县原是一个小镇,却集居着上百户的包氏家族,几乎占全镇的1/3。九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回乡机会,听说镇上有位老太家里,还藏有一部包氏族谱,我闻讯大喜,马上托族兄带我到老太家中拜访,自报父名。这位老太年逾八旬,听说我是某某之子,脸上露出笑容说:“噢,伲家是西四房的,也应该有一部族谱,可惜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说族谱是四旧,家家人家吓得全把它烧了!只有我家老头子不怕,把族谱藏了下来。”说罢,从一只箱子里取出了二十本《毗陵横山包氏族谱》。

  这部木版刻印的包氏宗谱,是戊辰(民国17年),由二十四世孙包企棠负责重新续修的。全谱共分十九卷,卷首有江南名士武进邑人钱振鍠(名山)先生的序,及明清两代文人为不同时期修定(增定包氏)宗谱的原序;卷一有族谱述异诸序引,卷二有始祖、迁始祖、西分祖、东分祖等人的像赞,以及包公祠原记、忠义之洁公祠记、始祖祠记、墓记、墓碑志略等。卷三至卷十五均为宗系图世系考。卷十六附谱引书后,附谱总考。卷十七至十九包氏知名人士传略行状序跋引赞。翻阅全谱,深感这是一部“卑不援高,微不附彰,不以贵易亲,不以文覆衍”的信谱。既然找到了可信的横山包氏族谱,那么我的始祖也迎刃而解。横山包氏的始祖—也就是我的始祖是包圭。

  包圭是谁,他是何许人也?包圭字元洁,号执如,是宋末的一位抗元义士,据《武进县志忠节传》记载:

  包圭性沉毅,有筹略,德佑元年元兵围常(州),郡守姚訔等闻圭名,以便宜辟署武进县,圭慷慨视事。时城中食且尽,与訔等厉兵坚守,城陷,訔遇害,圭犹敛兵巷战,被执,大骂不屈死。

  关于包圭抗元的事迹,《宋史》中也有记载,不赘。包圭次子包赤夫同时战死,后由长子包信夫将其父及其弟(包赤夫)的尸体背运到横山桥山脚下埋葬,并且定居了下来,由此横山包氏子孙得以繁衍栖息。包信夫也就成了横山包氏的迁始祖。

  包圭卒于德佑元年(1275),但生年不详。那么他是否是大宋年间的孝肃公包拯之后呢?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出生地是庐州(今合肥肥东县包村),死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逝于汴京(今开封),次年八月归葬合肥。包圭与包拯相差二百多年,二百多年间,包拯子孙是否有迁移常州武进的支脉,包圭之父又是谁?是否与此有关?都已无法稽考。尽管包拯的名位要比包圭大得多,但是横山包氏后裔修谱时决定把始迁祖定在包圭,而不再上追到包拯,这是十分明智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写到这里,文题的答案不言自是。我非包拯之后,敬请勿再讹传。

  作者:包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