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陵口发现奇特的“谱冢”碑

人气:421
  坟墓是为了安葬死人而兴建,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可是,你听说过为了保存一部书籍而专门建造一座坟墓吗?这个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在清朝的丹阳就曾经发生过。昨日,笔者在陵口镇采访时获悉,一块刻有“郦氏谱冢”的古碑被村民发现并受到了保护。 据村中老人们回忆,这块石碑是一座坟墓前的墓碑,而这座坟墓内“埋葬”的居然是一部书籍——《郦氏宗谱》。至于当时为何要为族谱建造这么一座“谱冢”,则成了一个难解的谜。

  笔者在陵口镇基庄村村民的指引下,见到了这块稀奇的古碑(如图)。石碑保存完好,经测量,高135厘米,宽50厘米,厚26厘米,重约半吨。碑正面中央阴刻“郦氏谱冢”四个遒劲有力的楷体大字,落款为“咸丰五年嘉平月敬立”。碑的底端有一个凸起的榫头,用来固定在底座上。据落款可知,此碑刻于1855年,距今已有156年历史。

  在距基庄村七 、八里外的马庄村,年已八旬的陈老太回 忆说,这块古碑原先位于村后的“郦家坟”,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郦家坟”被平掉,当时有人从坟地里挖出过一套“家谱”,这块石碑随即被8个青壮年男子抬到了村上保存。

  退休教师朱如成回忆,过去“郦家坟”上栽有许多大榉树,两手合围都抱不过来。基庄村76岁的老人郦书法也告诉记者,他以前常听老一辈人讲,过去有一部《郦氏宗谱》被埋在马庄村祖坟内。

  据现存上海图书馆的民国26年(1937年)版《郦氏宗谱》记载,北宋末年,时任殿前都领的郦洪在北方抗金前线阵亡,其子郦伦带领两个儿子千里寻找父亲的遗骸,不幸在归途经过今丹阳陵口时病逝于古宁寺内。郦伦的两个儿子将祖父和父亲葬于马庄村后,定居古宁寺旁,创建了基庄村,一直繁衍至今。

  冢,坟墓的意思,郦氏谱冢”,也就是为掩埋《郦氏宗谱》而建的坟墓。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坟墓除了埋葬人的遗体外,还有葬有死者衣冠等物品的“衣冠冢”,而“埋葬”一个家族谱牒的“谱冢”极为罕见。陵口郦氏为何要建“谱冢”?建后派什么用场?为何要为郦氏立“谱冢”碑?这些都成了难解的谜。有郦氏村民们推测,把一套家谱埋在地下可能是一种保护措施,树立“谱冢”碑是为了供后人祭拜。如今,谱冢”内的《郦氏宗谱》早已不知去向,只有这块古碑在向后人诉说着一段奇特的历史。

作者:朱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