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书院的名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它是集无锡历史文脉和先贤品格精华之大成。在解放前后时,是无锡人,只要上过学的人多能背诵。名联是明朝后期顾宪成作,他和弟弟允成才华出众,学优登仕。顾宪成用功勤读,才思敏捷,作诗对答有序。外地任官的陈云浦风雨夜泊张泾桥时,慕名相见正在勤读的少年顾宪成,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为上联,顾宪成不加思索相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为下联,工整完美,人人赞赏。
顾宪成后,这楹联刻挂在惠山“顾瑞文公祠”里。东林书院自明代崇祯帝下诏修复书院后,经清代各朝,书院才恢复原貌。至民国抗战,严重损坏,1947年无锡仕绅吴敬恒、唐文治、钱基博等人捐修东林书院时,东林书院一部份成了东林小学,重书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在心”,置于院内。在解放前后的东林小学学子,至今都有70多岁了,仍有好多人记得,可以作证。笔者多次请教小娄巷名门望族秦观之后秦寅源老先生,秦老年近90,才华横溢,尤其对无锡城中历史掌故,了如指掌,其父为解放前无锡图书馆长。东林书院与小娄巷相距眼前,他自小到大,在书院内从未看到名联中有”关心”二字。
1960年邓拓到了无锡,正值国家暂时困难,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来到东林书院,看到这副名联,感概万分,盼望国家早日度过困难,回京写了《事事关心》的文章,
要读书人认真读书,进一步要”关心”国家大事。有声声读书声,也要主动关心、听听窗外国家的事情。从此,邓拓写了《事事关心》的文章而扬名天下。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在心”二字也被误成了“关心”。到了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邓拓因名得祸,列入”三家村”被批判、打倒,遭到迫害。1982年无锡重修东林书院时,“三家村”劫后余生仅存廖沫沙一人,无锡特请先生题写邓拓所感概的这副名联,他写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挂在依庸堂里。廖先生心中也许会宽慰坦然些。但“关心”二字和原名联中“在心”,因现代和古代所书名联处境不同,意思也是不同的。
在明朝明神宗万历年间,宦官专权,无锡顾宪成54岁,贬官为民,返回家乡,倡建恢复东林书院,以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为主评议朝政讲学,锐意改革图新,影响甚大。在朝中
的东林党官员因评击朝政而首当其冲,被阉党魏忠贤诬陷诛连,在锡许多东林党人受迫害。
东林书院遭毁。到崇祯年,魏忠贤被诛、阉党灭。东林党人得以平反昭雪,东林书院重建。顾宪成是一位具有政治抱负的爱国诗人,贬官返乡,离开宦海生涯,在东林书院讲学,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他时时刻刻牵挂老百姓和明皇朝的安危,只能多生一只耳朵,多生一只眼睛,一直挂放”在心”上。自身处逆境许多事不可能主动去事事”关心”。他要避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引来杀身之祸。人家在研究这副楹联时,应考虑诗人书写时所处的政治环境,要贯通溶入他的思维。就能知晓”在心”二字是经过慎重深思而写,是这副名联的重要核心。根据逻辑推理,此联所书的时间,不可能在上述传说中的青少年时代所作。
无锡的东林书院恢复后多年,名人廖沫沙所书的名联为无锡东林书院,增添了光彩。
然而,将来名联或成历史疑案。如果在楹联旁注明解释,也是一个妥然补救的办法。今东林书院建院900周年之际,随笔撰文书写名联改动的经过,存据为证。
作者:杜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