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湖北马氏研究院院长马延光来电告诉我:湖北境内的宜昌市北门有一支无锡马氏的后裔,他们称是无锡马氏马世奇的后代,现急着寻找祖根。知道这一情况后,我的心中十分的扑朔迷离。自从研究家谱以来,从未在谱本中发现有马氏后裔迁往宜昌的,带着这个疑问,我陷入了深思。第二天宜昌马氏宗亲马沙娜打来电话,说他们是明朝马世奇的后代,他处尊马世奇为一世祖。根据历代口头传说,宜昌马氏小主马忠是明朝马世奇的儿子,在大明江山面临破碎时由义仆胡玉珊带领,从京城避难至湖北宜昌的。她要我承认他处马氏是无锡马氏的后代。然而,无锡谱本上马世奇只有三个儿子,并且都有出处,叫我如何来承认这三个以外的宜昌马忠呢?
同年十月,在河北省邯郸市召开“第五届世界马氏恳亲大会”,我出席了这次盛会。报到的第一天,同来参加会议的宜昌马氏宗亲马沙娜十分急迫的找到我,与我讲述了宜昌马氏迁徏发展的概况,并再一次要我承认他们是无锡马氏的后裔。然而,这不是仅凭我的口头承诺就能决定的事,这是要经过严谨反复的考证、并要有可靠的文字依据才能定论的。我给她讲明了这个道理,并给了她从家中带去的有关马世奇家族的资料,答应回无锡后针对这个问题加以重点研究。
会议以后,宜昌方面寄来了从公元2002年就着手整理的家谱拟稿,及民国年间马永先的手抄家谱复印件,从中知道宜昌北门马氏的繁衍生息过程,但他们只知道马士(世)奇是广东象州人(因口头误传),有价值的线索就是马世奇和有关他的殉国章节,如何才能确定马忠是马世奇的儿子,这是摆在我面前的重大课题,想到宜昌马氏谆谆寻根情,他们急切的心情,焦虑的眼神,增强了我帮助他们连上无锡谱的信心。我将光绪二十八年所修的锡山马氏统谱卷一至卷六作为重点,经过近一星期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卷三中有马世奇殉国难前写给儿子的信中看出了端疑,在他对儿子的称谓上有所突破,无锡谱载:长子瑜早夭,次子壬玉、三子丙玉。而他在信中称壬玉为三儿、称丙玉为五儿。显而易见,马世奇养了五个儿子,从二地谱本看,都载录了世奇公的四个儿子,另一个儿子也就是宜昌谱本中所提及的流落在河南的那一个,从而佐证了世奇公生养五个儿子的事实。随后,我又将马忠的排行、而流落河南儿子的排行分别考证清楚。确定宜昌马忠是马世奇的四子,流落河南的是二子,消息传到宜昌。宜昌马氏欢欣鼓舞,三百多年的悬案,今朝成为过去,宜昌马氏连上无锡马氏的谱本,以后一连串的动作,经过二年多的采写、编辑、沟通、修改、成稿,终于于2012年3月付梓。
只是这次所修谱本与以往一般家谱有所不同,原则上不印刷家谱,(只少量印刷一部分),本着宜昌马氏的共同心愿,马氏资源共享,改刻光盘,送达宜昌、荆门、重庆、昆明等各图书馆,上网传送宜昌各马氏族人。宜昌马氏新谱的诞生,包含着宜昌马氏宗亲的辛勤工作和无锡马氏的积极配合,它给族人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资料,给后辈留下了珍贵的人文档案,这是宜昌马氏家族中的喜事,也是无锡马氏大家庭中的大喜事。
作者:马淼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