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初,皋岸鼐公以裔孙渭均与有关族人磋商后,决定续修家谱,事前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诸如:编造预算方案,设计调查登记表,准备续谱会议上的讲话稿等。在同年三月十八日,召开了第一次续谱工作会议。会上鼐公名下十三条支线中的十条支线都有两至三名人员前来参加,渭均君在主持会上首先宣讲了修谱意义及为什么亟待续修的原由,并分析了当今社会对修谱的良好环境,并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当时群情激昂,情绪高涨,与会者发言热烈,一致表态应该抢修,时不我待,现场对调查登记表的填写方法,予以具体指导,自此,修谱工作正式步入了启动轨道。
时隔三个月后,搜集了多支的采访登记表,发现衔接内容较为突出,其中在解放前后死亡的老人未能说明卒年时间及葬向,解放初出嫁女性未有生年日期,及相关资料。为了完善世表内容,工作人员只厌其烦打电话或奔走各户补齐缺失资料,而做了大量的工作。
当年下半年,渭均君决定对广大外迁族人走访一遍,下面将访问情况简述于后:
一、无锡片:据旧谱载,无锡“杨巷”有张氏后裔,按照这个地名,转辗于堰桥、梅园等地之“杨巷”,经过在“无锡市志”上的查找,询问老者等方法,终于摸清了“杨巷”者,同名地达十余个之多,最终定格在风雷村之杨巷的张氏族人,由此及彼至五河村,一并将张氏后裔世表资料搜集清楚。
二、常熟片:在采访常熟张氏后裔的过程中,同样根据旧谱所载之地名寻找,这一站在“标卖圩”的寻找上却是费尽心机,首先阅地图、看路线,并奔走在霞客镇政府内,求之于电脑网络、帮助寻觅“标卖圩”地点在何处?经指点,在张家港锦丰镇境内,于是立即驱车前往,结果到达目的地一询问,(因年代久远,青壮者均已记不清旧名之故),回答不知,后在一位高龄长者口中得知,明锋村确有其名,于是抱着忐忑之心继续寻找,又经几次转道查问,终于尘埃落定,由一位厂里的会计告知所要找的目的地,协丰双福西一组的张姓人家。
三、张家港片:
老谱记载“小棣上”有四户张姓后裔迁入张家港卜宅定居,为查实小棣地名的方位。用电话讯问了张家港市地名办,得到答复,张家港境内有多处“小棣上”,分别是:杨舍东莱镇、金港镇、后塍镇、三角滩村、锦丰镇、洪桥村、南港村,可谓不一而足,遍访当地老者,均摇首以示,其中虽有人指路或指点,也大都风马牛不相及,“大海捞针”,形容此地寻找一点也不为过。
谚语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次在与徐氏续谱的工作同志交流中,使采访者有茅塞顿开之感,他们介绍用网上吊的办法,把要找的人名列出来,从而把千呼万唤的金港镇长江中路125号满林者,园满的完成了采访工作。
四、采访感受:
通过这次走访登记工作,体会到寻找地名的艰辛,来回奔波,查无实处,给人有一种灰心丧气之感,其次一旦找到张氏族人后,又遭到几种面孔的对待,他们分别是好的!比较好的!冷淡的,不友好的,甚至出言不逊者也有人在。
好的,指能友好接待能主动提供世系资料,配合你完成采访登记工作,比较好的和冷淡的,这种类型,是经过采访者,说服动员后,略能配合者,对于不友好的和出言不逊者,认为这些人,对于家谱的淡薄认识,文化素质偏低,尤其在“文革”之后,一度认为家谱属“四旧”、“封资修”这类的观点,还未澄清,汝不知当今续修宗谱的重要性、必要性,它是国史、方志三大典籍之一的宝贵财富,“你从哪里来?往何处去?”根在何处,承上启下而继往开来的道理都不去弄懂它,那么你的一生活在世上,还能有多大作为,怎么记载你的生平史呢!可见续修家乘是要化一定的心血,真是“事无经过不知难啊”。
己丑年仲秋流璜张氏 一清 永良 同识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