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山桥周氏宗谱爱莲堂续修序

人气:688

  泱泱周氏,华夏望族。当代全国姓氏位列第九,常州位列第四,可见常州周姓人口密度之高。

  源出姬姓,以国为氏,周武王统一天下,建立周朝八百年,武王弟姬旦封周公,后裔以周公为得姓始祖。子孙分布各地,郡望多达十九个,以陈留(开封)、汝南(河南平舆)、沛国(皖北濉溪县)、河南(洛阳)为最著。各地堂号众多,北方多细柳堂,源出西汉大将周亚夫,驻军细柳抗匈奴,文帝视察军营受阻,“无将令不得入”,深为赞叹其军纪严明,后迁升为太尉宰相。南方多爱莲堂,源出北宋道学家周敦颐《爱莲说》。故门联有:“军拥细柳,品合爱莲”,“宗传姬旦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

  历代名人辈出:西汉太尉周勃及其子大将军周亚夫,三国东吴都督周瑜,东晋”除三害”宜兴周处,唐相周允之、画家周昉,北宋学者周敦颐,南宋大臣周必大,明正德间江南巡抚周忱,兴修水利,有利民生,芙蓉圩等地有周文襄公祠。明名画家周臣,清初篆刻鉴定家周亮工,嘉庆进士、巡抚、词人周之琦,清宜兴词人周济。近现代名人有:文学家思想家周树人(鲁迅)、政治活动家和生物学家周建人、散文作家周作人,一门三兄弟;民国空军司令上将周至柔,无产阶级革命家周逸群,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开国上将周士第、周纯全,历史学家周谷城,实业家周叔弢等。

  常州周氏,历史进士有二十八名。北宋熙宁三年进士周昌谔,学者周孚先、周恭先曾创城东书院、城西书院。明正德进士刑户二部尚书周金;清康熙工部侍郎周清源等。近现代名人有:中国政法大学博导、国际法学家周仁,文字语言学家周有光,气象学家周琴芳,外交家周惠民,海军少将周瑞安,教育家周新城,造币专家周瑞熙,美籍华人著名作曲家周文中等。

  本宗第一世讳辅成,一署辅仁,字怀成。北宋祥符间桂林县令,湖南道县人。三子讳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为道学创始人。第五世元山公讳铭,字新盘,北宋宣和三年进士。南宋建炎初,协赞堂弟武功大夫兴裔御金有功,授常州通判。兴裔殉节,葬常熟。元三公遂绝意功名,隐居润州丹阳县顾山。卒于山桥私第,卜葬常州城南东管桥,元三公之墓为常州山桥周氏始祖之墓。

  第八世贞五公讳纪,铭公之曾孙,为守祖墓,于南宋嘉定间迁居东管桥,为山桥周氏始迁祖。第十一世安二公,建造山桥,以通行人。为南周北周二地之迁祖。明永乐间,第十四世仁二公为南周分祖,仁四公为北周分祖,仁三公为大南门(又称东分、北闢)分祖。后裔枝繁叶茂,以鸣凰、庙桥为多,遍及锡、宜等地。

  明士英公,字星莪,万历二十年进士,官浙江义乌县令。一生清廉,爱民如子,义乌之俗,以子质钱,过期不赎没为权。公闻而痛之,计其佣值,子母(本利)相当,悉遣还家。民感公惠,祀公不绝。某次监斩见疑,平反冤狱。此诚不愧濂溪之裔矣。后擢升吏部尚书,御赐“天官第”匾,悬于山桥周氏宗祠,惜毁于文革浩劫。

  山桥周氏,南宋淳熙丙午创谱,至民国七年戊午共十四修。其中洪武戊寅三修距南宋端平丙申四修相距一百六十二年之久,明万历癸酉之修距成化丙戌五修达一百○七年之久,其间因天灾人祸,以致年久失修。而成化五修距天顺四修仅隔六年,实属罕见。考其因,成化五修为补天顺四修之不足,成化前,“仅有世系,其婚配等类犹未之详也,(今)以欧苏二式为系图列于前,后为世表,以著名、行、字、号,以及婚、卒、居、葬汇成一编,俾后之览者,井井章章,有稽有考,数世之后举而续之无难也。”此见成化丙戌序。可见我国家谱起源虽早,简而略,而完备于明中叶以后。

  近百余年来,欧风美雨东渐,左倾思潮冲击,尤以文革浩劫为甚,传统文化遭受摧残,谱牒损毁,尤为惨重。雨过天晴,时来运转,欣逢改革开放,经济繁荣,政通人和,修谱之风起矣。周氏族贤明达于二○○五年发起修谱,因村庄拆迁暂停。二○一一年五月,重新组织班子,推举效南为会长,敬义、明达、惠金为副会长,敦请族贤原副市长亚瑜先生为名誉会长,明达兼主编,锡伟为副主编,一应人事,分工明确。余忝为顾问之一,应邀为序,勉力为之。

  余以为本届续修,意义非凡,揆之有四:第一,属于抢救历史文化遗产。谱牒为隐学,收藏极少,损毁极大。而其资料极为丰富,可供人口、遗传、迁徙、教育、民俗、社会等多学科之研究,可补史志之不足,素为学界所重视。第二,续修宗谱旨在尊祖敬宗收族,寻根问祖,血浓于水,有利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争取海峡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第三,谱牒有道德教化之功能,有利当前以德建国,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第四,本届续修,全部继承旧谱传统,续修部分,大力创新,以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浓郁地方特色及传统宗族特色,为今后发展电子版数字化新型谱版夯实基础。

  本届续修,圆满玉成,为常州谱牒文化作出巨大贡献,可喜可贺,并为之赞云:

  山桥周氏,源于濂溪;宗风淳朴,德泽乡梓。

  朴耕秀读,英贤群起;振兴中华,为吾宗旨。

  公元二○一一年岁次辛卯冬至之吉

  八三叟 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