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忠节”匾额重现惠山祠堂

人气:192

  惠山古镇顾洞阳先生祠,旧有“两朝忠节”匾额一块,但解放后不知去向。市民陈瑞昌、王湘琴夫妇将一块精心珍藏的旧木匾额无偿捐赠给惠山古镇办,这块匾额正是顾洞阳先生祠失踪半个多世纪的匾额。

  热心市民无私捐出“两朝忠节”匾额

  位于惠山古镇下河塘的顾洞阳先生祠,祀主顾可久( 1458-1561),字与新,号洞阳,无锡人。明正德九年( 1514)进士,历官行人司行人、户部员外郎、广东按察副使。他为官直言敢谏,曾两遭廷杖,列“锡谷四谏”之首,为明代有名的骨鲠之臣。

  他在督学粤东时,曾选荐海瑞这位优秀人才。祠堂由应天巡抚海瑞在明隆庆三年( 1569)奏疏请建。

  万历元年( 1573),海瑞亲临谒祠,并作诗云:“两朝崇祀庙谟新,抗疏名传骨鲠臣。至矢回天曾叩马,功同浴日再批鳞。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仍留社稷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还见有麒麟”。此外,清顺治九年( 1652)江宁巡抚汤斌也专门为该祠撰写了祠堂碑记。

  据有关史料记载,顾洞阳祠内文物众多,其中还有多块匾额。2006年,顾洞阳祠被作为惠山古镇重点祠堂建筑,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至今,该祠经惠山古镇办修复,建筑、文物保护完好。但原有匾额不知去向,非常遗憾。

  这次顾祠匾额失而复得,得益于热心市民的大力支持。前不久,市民王湘琴女士来到惠山古镇办,说家中藏有一块可能与祠堂有关的匾额,愿意无偿捐赠给古镇办。

  在陈家老屋的车库里,惠山古镇办有关人员看到一方被捆扎得严严实实的木板。陈瑞昌老先生说,为了保护好这块匾额,他在匾额上面一共包了三层东西,第一层是一条旧毛毯,第二层是一条半新的棉花胎,再下面就是三只厚塑料袋。

  经现场观察和测量,这块木匾为杉木材质,长2.53米,宽0.57米。虽然已无外框,木板部分已经破损,但还能看出朱红色的底色和金色的字样。

  匾额款首为“汤文正公题额”6字,正中从右到左为“两朝忠节”4个大字,左款由于漆层斑驳,有些文字已经模糊不清,但“钱勖敬书、丙寅仲秋十”等两行文字及印章仍然看得清清楚楚。

  年轻夫妻惠山爬山时捡到精心保存40多年

  谈起这块匾额的来历,陈老先生介绍,那是1966年的一天,他与爱人到惠山爬山,看到山坡草丛间躺有一块旧长木板,翻过来一看才知是庙里或祠堂里的匾额。“文革”期间祠庙里匾额之类均属“四旧”的东西,估计可能被红卫兵破四旧时丢弃在荒野草丛。想到这长长的木板还可以废物利用,于是两个人把它扛回家。后来为了防止匾额受损,他们还用布把匾额包了起来。再以后因担心车库屋漏,又在匾额上加铺了毛毯、棉胎和塑料纸,终使这块匾额未有再损,保存完好。今年春天,陈老先生和王阿姨看到惠山古镇经修复保护后旧貌重现,古韵浓浓,于是主动提出要把这块匾额捐送给惠山古镇办,为惠山古镇祠堂文化布陈出点绵薄之力。

  这块匾额被运到惠山古镇办后,惠山古镇办文化策划科的人员对匾额上的文字进行了研究,最终确认为是顾洞阳祠内原有“两朝忠节”的旧匾。依据为:汤文正公是汤斌的谥号,他在清顺治年间任江宁巡抚时曾为顾洞阳祠撰写祠堂碑记,赞扬顾可久“两朝亮节,万死生忠,肝义胆直”,为该祠作“两朝忠节”题额完全在情理之中。

  匾额的书写是钱勖时间应该是1866年

  匾额的书写是钱勖,生卒年龄不详,但资料介绍,钱勖为李鸿章幕僚,著有《吴中平寇记》一书,此书在光绪年间出版,记叙的是从同治元年至四年江南地区清军平定太平军的事迹。无锡曾是清军与太平军激战的战场,丙寅年为清同治五年( 1866),为写好这本书,钱勖有可能专程来惠山寻访战场,并拜谒顾洞阳祠,为顾祠书写匾额。这块匾额的书写时间丙寅年应是1866年。

  销声匿迹半个多世纪的“两朝忠节”匾额的重新出现,也使闻讯赶来的顾氏后裔顾振星老先生激动万分,连连说这是原物,顾氏家谱里都有记载的。惠山古镇办人员表示,这块匾额文物价值十分珍贵,至今已有130余年,其间历经文革浩劫,仍保存完好实属不易,对研究惠山古镇及祠堂文化也有极高价值。惠山古镇办将把这块匾额用于顾洞阳祠的文化布置和陈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