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柳浪闻莺处的钱王祠,建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祀主为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吴越国王钱鏐(谥号“武肃”,故后人称为钱王或钱武肃王)。钱鏐长期奉行“善事中原,保境安民”国策,力求和平,兴修水利,发展农商,使吴越国成为当时富甲江南、风物殷庶之地,缔造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千年佳话。尔后他的孙子钱弘俶遵循祖训“纳土归宋”,避免了吴越大地的战乱,为国家一统作出了重大贡献。吴越地区的钱氏家族铭记祖恩,尊奉钱鏐为吴越钱氏一世祖。
2011年5月10日,应杭州钱鏐研究会的邀请,我有幸作为无锡钱氏后裔代表参加了台湾钱纯、钱煦、钱复三兄弟在杭州的祭祀钱王及寻根问祖之旅活动。
提起籍贯杭州的钱氏三兄弟,钱复在中国大陆的知名度也许会高于他的两位兄长,不仅仅在于他曾担任过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台湾地区的
“驻美大使”、“外交部长”,使他为更多中国人所了解的是缘于2009年4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和他的那次会见——温总理得知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身份与会的钱复是杭州人时,引用了钱复先祖、唐末吴越国王钱镠《钱氏家训》中的“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作为会见开场白而令世人记忆犹新。钱纯、钱煦也是知名人士,前者当过台湾“财政部长”,现为台湾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台北国际学舍董事长;后者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暨自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们的父亲,是台湾大学前校长钱思亮先生。
是日艳阳高照,惠风和畅,古老的杭州钱王祠内外焕然一新:从西子湖畔的“功德坊”牌楼至钱王祠南大门的道路两侧,百余面“钱”字旗帜迎风招展,气势非凡。南大门和祠内五王殿各自悬挂一条醒目的“辛卯立夏钱纯、钱煦、钱复杭州祭钱王仪式”红底黄字横幅,长约百米的红地毯铺绾两端,五王殿正面的八根高大立柱全部饰以黄布,正中祭台整齐堆放八色祭品,“钱”字镶龙旌旗遍布四周,现场氛围庄重华贵,凸显祀主王者风范。
上午9:30,一袭礼服的钱氏三兄弟携带家眷按时来到五王殿前列队等候。全国侨联、台办、海协会和浙江省、杭州市有关部门领导以及各地钱鏐研究会代表共50余人一起陪同参祭。10时正中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林军和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汤黎路共同为“钱思亮名人牌”揭幕,完成该牌入祠归宗仪式。随着钟鼓齐鸣14响(代表古吴越国一军十三州),有关领导献上花篮8只(象征钱鏐生年八旬),钱王祭祀典仪正式开始。钱氏三兄弟以大哥钱纯为首,长幼有序,依次金盆净手,双手奉香,缓缓走到大殿前向钱王像深度鞠躬行礼。游子终于回家,他们眼中闪着泪花,持香之手微微颤抖,激动心情溢于言表。
当天杭州气象台预报最高气温35.7度,其实中午的温度远甚于此,烈日下更是闷热难当。时间不长,祭祀人员已经汗流浃背,我连西装的内衬都湿了。旁观钱氏三兄弟,虽然长兄钱纯已82岁高龄,双手须柱拐杖助力;钱复年纪最小也有76岁,他们却虔诚如初,肃立不动,令人肃然起敬。整个祭祀议程长达一个半小时,经主办方数次劝说,钱氏三兄弟才同意让工作人员打起遮阳伞,但仍然坚持站立到议程结束。钱复在接受媒体短暂采访时表示,寻根归宗、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台湾钱氏自然也不例外,愈来愈多的后裔回归祭祖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浙江省文化厅原厅长、杭州钱鏐研究会会长钱法成提议下,三兄弟欣然和祭祀人员中的各地钱氏后裔合影留念。
这时已近正午,钱复兄弟兴致不减,从载有乾隆手书“忠顺贻庥”石碑的御碑亭看起,浏览了钱王祠内的主要建筑和布展,时而向周围人群挥手致意,时而应邀与宗亲合影留念,十分亲切随和。进入五王殿,他们在钱鏐和其子元瓘、其孙弘佐、弘倧、弘俶这吴越国三世五王塑像前逐一顶礼膜拜,伫立良久……
下午3:30,由浙江省侨联、台办、浙江海外联谊会、杭州钱鏐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钱氏宗亲见面会,在杭州大华饭店二楼会议厅隆重举行。钱煦、钱复兄弟一进门就向四座点头致意,落座后,钱复先生恭恭敬敬拿出一本族谱,双手捧着送给杭州钱鏐研究会钱法成会长:“这是我们这一支的头一本族谱。”他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族谱来历:他们这支钱氏,是从19世由骆姓人入赘钱氏起始,排到钱复兄弟已是36世。缺憾就是一直找不到19世前的根在哪里。“上世纪90年代,台湾两位钱姓教授找到我们,帮着修编族谱,由于找不到谱源,所以我们这本族谱只能从19世开始。”
说到这里,杭州钱鏐研究会秘书长钱刚接话:钱复先生以前曾来信要求帮助寻根,他们根据先生提供的线索,先后委托上海的钱镇国和杭州的钱亦富先生帮助解决。钱亦富多次奔波于杭州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以及钱复家族祖居地,查阅杭州市志、钱氏老谱,走访街坊宗亲;钱镇国专门去上海图书馆,请专业人士查找,遗憾的是至今未有确切结果。听到这些情况,钱煦、钱复兄弟立即起身,连连向宗亲鞠躬致谢。“收获还是有一点的。”与会的上海钱鏐研究会荣誉会长钱镇国随手打开资料袋,取出一些信件和照片说:“通过努力,我联系上了居住河北石家庄的钱思光,他说是你们家族的人,还寄来信件、照片托我寻根问祖,心情非常迫切,可惜老先生前几年过世了。”
钱复兄弟赶忙接去仔细观看。俄顷俩人对看一眼,一起惊呼起来:没错,一看照片就是我们家族的人,他应该是我们的小叔!他们解释,钱思光是他们父亲的堂弟,彼此长期失去联系,想不到今天还能看到他的照片!
钱煦动情了,特意绕到圆桌的对面,双手紧紧握住钱镇国的手连声道谢。他说,“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兴奋的一天……”环顾四周,一张张带着微笑的钱氏后裔亲切面容映入眼帘,他的声音有了些许哽咽。此情此景,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不再是外人眼里高不可攀的美国院士,而是一位花白了头发前来寻根问祖的钱家老人。
“先父在世时非常重视钱家历史”。钱复回忆道,三兄弟中他年纪最小,因此同父亲相处的时间最长。“父亲没有公务的时候,常常会翻阅一些与钱氏有关的资料,写一些与钱氏有关的东西。也许就是在寻根吧,记得父亲看得最多的还是钱氏谱牒一类的书籍。”接过钱复话题,钱煦谈起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作为美国科学院、工程院等多所研究院的资深院士,钱煦在美国科技界久负盛名,与钱学森的堂侄、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等人齐名,号称“美国三钱”。不过,他们之间平时并无过多交往,且从不交谈学术以外的内容。有一次钱永健稀罕地给钱煦打电话,邀请去他家看照片。结果一去就给看了一小时的照片,都是和杭州钱王祠相关的。钱永健说,当初只是为了完成老母亲心愿,陪她去了趟杭州,结果感触非常深。他向我推荐:“我们姓钱人一定要去杭州看看钱王祠!”
提及举世闻名的钱学森、钱永健叔侄,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论起中国钱氏名人的“井喷现象”,即目前中国钱姓人口约270万左右,人数上位于百家姓的第89位,但名人的比重却远远高于其他姓氏。有人请钱煦究其缘由,老先生分析道,“我看原因有二:一是先天部分的造化,也许是钱氏家族的基因天生较好?(揶揄一笑)二是后天部分的钱氏家训好。(脸转正色)”他认为,钱氏后人中优秀人才辈出,和钱王家训的指点教导有很大关系。“先祖的家训里,有很多为人处世的哲理,至今仍有明正意义,我们钱氏后人要坚持遵循先祖的教诲!”
活动渐入尾声,宾主双方开始互赠礼品。杭州、上海、苏州等地钱氏代表多有馈赠,我也不失时机地送上“2011无锡惠山钱王祠祭祀钱王大典”DVD光盘,捎上无锡钱氏对台湾宗亲的一片心意。宗親见面会原来预定举行一小时,在热烈融和的气氛下,开了一个半小时还没有消停。由于晚上有关部门还有活动安排,经工作人员一再催促,钱煦先生应邀挥毫题词成为最后一个节目,两岸同胞依依不舍地互道珍重,握手告别。
通过参加钱复三兄弟在杭州一天的祭祖寻根活动,海峡两岸的钱氏后人有缘一同追忆先祖,相互交流两岸文化,感受了中华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我和各地钱氏后裔的同感是:“不虚此行!”
作者:钱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