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孔子家谱还早200年 南京一家谱号称世界最老

人气:256

  一直以来,孔子家谱以其86代人的记录、横跨2500多年的历史为世人称道,并在2005年被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有限公司认定为最长的家谱,但86岁高龄的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篆刻家石学鸿老人珍藏的《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却比孔子家谱还长200多年。

  一世祖是春秋名臣

  记者敲开石老城西寓所——“厥庐”。老人起居室的北墙上供奉着精美函套包装的家谱,封面上贴有石氏一世祖春秋卫国名臣石衜,上方还插有一只古柏,是老人前日从阳台的古柏盆景上取下的一枝,寄托老人对家族的美好期望。

  一再请求之下,记者获准取下家谱浏览,“上次打开还是去年温县来人寻根才取下的。”石老恭敬地铺了块毛巾,示意记者把家谱在上面摊开。

  只见四册的封面上印有“孝”、“弟”、“忠”、“信”排序,翻开“孝”字本,均是木活字版在宣纸上印制,并有各代修订家谱时的序言。

  其后的历代仕官录记载的首位就是“周本一公衜仕卫为大夫”,据《左传》记载,石衜曾向卫庄公提意见,要他“爱子,教之以义方”,然而卫庄公没有接受石衜的劝谏,过分宠爱,终于使儿子州吁走上了邪路,引发内乱。

  这部家谱从石衜记起,到光绪年间石学鸿曾祖父石瑞瑾已有2700多年的跨度,比孔子族谱记载年代还要早200多年。

  120年前到了南京

  这部家谱是如何到了南京?石老告诉记者,石氏79世的一支迁到蚺城(今婺源)后从事营造业,相传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后又在南京为天国首领们修建王府,并与王府结亲,从中华门到三山街石家的宅院、门市曾连成一片。

  1886年,石老的曾祖父石瑞瑾去婺源领回了家谱,“这是光绪年间重修的,一共印制了12套,除第12套留在婺源的家祠中供奉外,其余都分到各支系了,我这套编号为‘厥’字,所以我的居所就叫‘厥庐’了。”

  记者在家谱中“信”字册《领谱篇》中看到“丙戌小春修吉堂后裔附识”的落款,也就是说这套家谱到今年已经120年——整整两个甲子。

  石老告诉记者,他幼年时这套家谱被祖父石承熙供奉在大石坝街堂屋房梁上。

  陨石落处保住家谱

  这套珍贵的家谱和石老结缘是在南京沦陷后。

  一家人逃亡至六合八百桥避难,舍弃了很多古籍缮本、古董珠宝,但这套家谱一直不离其祖父左右。

  可一天夜里,日军打到了八百桥,慌乱中石学鸿不忘家谱,逃到石星王村,躲在草垛里过了一夜。“这个村子王姓聚居,因为曾经落过陨石而得名。”石老说到这儿与记者会心地笑了——落的是陨石,保住的是石家的家谱,冥冥中是不是有暗合呢?

  抗战胜利后,石老成为中国公学和南方大学的教授,与文化界交往密切,又被推选为南京市参议员,此时祖父在南京的同辈已经过世,1947年中秋,石家团聚在朝天宫西街寓所,祖父石承熙在反复斟酌之后,亲手把家谱交到石学鸿手中。

  但南京解放后不久,石学鸿就因“历史问题”被关押,他的叔父上门要走了家谱,“文革”开始后这部家谱又在叔父家被抄后不知去向。

  石学鸿听说后一直寝食难安,当初将12本家谱编号分发并记下领谱人的姓名,就是让族人间互相监督,按旧例每隔几年的清明祭祖时都要送到家祠中供族人查验是否有损毁,即使在外远游的人也要寄回家谱查验,一旦有私自卖出或损毁,就将在家谱中除名。

  “文革”期间幸免于难

  “文革”结束后石老的名誉得以恢复,并成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他四处打听家谱的下落,终于在秦淮区李府巷街道办事处寻回。

  原来,不知是造反派抄家后粗心大意,还是对家谱不屑一顾,这套家谱被遗落在马路上,被一位老者捡到送到街道办事处,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没有将它当成“四旧”烧毁,而是放在了橱顶上,直到1986年石老取回。

  石老当时百感交集。石老告诉记者,《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其余的11套一直没有发现,这部号称世界最长的家谱很可能就是绝版,但近年来常有海内外的石氏子孙前来寻根,老人又复印了20套供他们研究。

  “我是石衜第八十八世孙,现在的重孙就是九十一世,他们的取名都要遵照家谱上的排序。我是‘学’字辈,后人们就要按照‘礼’、‘诗’、‘昌’、‘炉……这样排下去。”

  老人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在他的寓所中辟建石氏始祖纪念堂,毕竟2700年的家族历史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