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过程中,认识并处理好"家谱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主任与主编"的三大关系,才能为打造精品谱牒创造必要的前提。那么,造成当今谱牒文化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文化通俗,是走向大众化、社会化的必要前提。但唯有通俗,而没有精品,就会使文化俗不堪言,走向庸俗。而成语典故、语法、修辞、逻辑,是语言文字的生命力所在。浏览去年报载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尽管作者的构思立意不错,也能文通句顺,但记叙性文章竟难以找到一个比喻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当今新编的史志和家谱,语言文字上有明显的两大缺陷:一是削弱了人文精神,二是降低了文学特色。例如,史志把大量属于会计学、统计学的材料都塞了进去,如果这样,那中国人的史志肯定不如美国人的好,因为你的科技水平及创造能力不如他呀。又如,写人只写简历,而简历既没有人文精神,更没有文学特色,只不过中国人的简历体现了为中国而奋斗的历程,美国人的体现了为美国而奋斗的历程罢了。再如,家谱中人物传序,写简历不说,人物的中心内容就是"个人奋斗,事业有成",因此上不挂祖宗,因为祖宗是封建人物,挂了也不光彩;中不挂家庭,恐怕眷恋家庭,胸无大志;下不及子孙,小孩子教育,交给老师得了。这样既无大家庭,也无小家庭,这还叫家谱吗?
两句经典的语言,最能体现这一文化特色,这就是"贫下中农上讲台,三山五岳齐喝彩","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一特征,严重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下面再举几个例子说明:文革期间,大家批判"读书做官论",这句话据说源于孔老夫子的"学而优则仕"。可常人哪里知道,批判者断章取义,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原句应是:"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样"学习优秀了可以去做官",可就有点望文生义了。如果下句理解成"做官优秀了,就去学习",那天下的昏官、庸官肯定高兴得不得了,这是他们所梦寐以求的。实际上,这里的"优"意思为"优裕",全句为"学习后还有充裕的时间,就可以去做做官;做了官还有充裕的时间,还需要多多学习"多么精辟,多有启迪,可与"读书做官论"有什么相干?孔老夫子代人受过,谁叫他这么伟大呢?以至二千多年后仍"惶惶若丧家之犬"。
在我所得的心仪已久的《武进地名录》中,有一份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下发的如同"圣旨"般的红头文件,答复武进地名办公室关于"埄"(电脑暂无原字体,即为"降"字右半边)的读音和解释,文件在在承认"没有方言用字的调查材料"后,提供了如下的意见:"'埄'应读为jiang,即升降的'降',可以解释为土质差。"并且提倡今后用升降的"降"代替"埄"。作为中国的文字改革委员会之成员,应是常识非凡,至高无上的。现在竟妄下断语,无知至极,倒可谓"改革创新",名符其实。而武进地名办奉若神明,能得到国宝级的"文字改革委员会"青睐,真是荣幸之至。另外又如,本人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再接再厉"的"厉"不经意中先后看到写错了四次,浙江大学副教授段怀清在百家讲坛讲《白蛇传》时,竟创造出"恍然无知"这一词语来。这终于使我恍然大悟:中国的国情就是如此。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文化现象呢?原因种种,但首要原因是文化主流转型造成的。中国的传统特色主流文化为"文史型"文化,经历了近代的磨难,在外国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后,被迫转型为世界主流文化
"科技型"文化。现代社会,文科与理科哪个更有优势,当然是理科,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恐怕连工作也难以找到,道理很简单,研究历史有饭吃吗?原因之二是什么呢?中国有句俗话,叫"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这话非常有哲理,但必须把握两个度,一是恰当的力度,二是适当的时限。弯钢筋和摇船的原理就是鲜明的例子,如两个度失当,"矫枉过正"必然极端化。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无疑是正确的,但一打打了几代人,几乎把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传统人文打光了,根本谈不上很好地继承与发展。第三个原因是文人地位下降,定位无格。文人与文学几乎成了"迂腐、麻木、虚假、腐朽"的代名词。"文言"代表了封建,西装、旗袍就是资产阶级,因此白话文人自然成为政府的幕僚、舆论的喉舌,造就了"撰文之人不作主,作主之人不撰文"的时代特色。封建文人,其晋级门槛高得惊人,其文学功底厚得可观。文化一转型,矫枉一过正,文人肯定是属于"迂腐"的代名词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说明成才的途径很多。如今最有影响力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一种是管理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也叫权力型人才。毫无疑问,管理型比学术型还吃香得多。他们最善于揣心理,谈生意,跑市场,算经济。如今的中考、高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使大批青年学生成为知识分子。但要注意,知识分子决不属于文人,文人倒还可说是知识分子的一员。为什么,因为理科是主流,文科主要是为理科服务的。于是,会说大白话,会说官样话是必然的。旧中国的文人可谓凤毛麟角,如今的知识分子是普天盖地。因此,知识分子不仅不能自命清高,还必须学会推销自己,如何推销自己呢?也是有秘诀的,这就是:官要跑要,文要嫖抄,话要时髦,事要做少。多琢磨权术,少研讨学术。如何推销,要先学会包装。要知制服魅力靓于身材魅力,职务魅力优于人格魅力,靠山助力大于打拼实力,台前秀力强于台后苦力。第四个原因是人文精神游移。写"忠孝节义",封建思想,现在不忠不孝不节不义,无所谓。写"革命斗争",不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主题不切。就写"和谐社会",恐不至于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吧?
可见,中国传统文人的缺失和社会文化的转型对语言文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毫无疑问,直接影响了当前的修谱工作,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如今我们必须强调:语言文学既要有大众化的广度,又要有精品化的深度。打个比方说,生活用品必须要大众化,而原子弹是决不能大众化的。只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高精端的工业和科技,不被八国联军打败,哪才是怪事呢!
因此,要修出精品型家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是根本不行的。只有走出这个误区,才能见到光明。同时,在修谱语言使用上给大家一个忠告:文革话忌说,假大空少说,时髦话慎说。
总而言之,编纂者只有熟读家谱,研究家谱,精通家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才能打造出精品谱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