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刘氏
安泰刘,章王后⑴。先世追万马⑵,明初即出侯。兄弟双进士⑶,科第开头筹。邑城有相国,阁老显风流⑷,一蒂八瓣艳,一树千条柳。运开十二固⑸,科举六七九;绵延一十四,裔村百有九⑹。儒经震山左,功名百余侯。
【注:1、据《安泰刘氏族谱》记载其为城阳王刘章之后。2、据《安丘百家姓》考载:元末自栖霞万马村迁居安丘安泰村。3、明中后期,刘希孟、刘希龙都中进士,开明朝兄弟同中进士之先河。4、“北海三玉树”之刘正宗,明末进士,清朝定鼎后其再次出仕,顺治十四年,一品考绩期满,晋少傅,兼太子太傅,被称作阁老。5、刘氏自安泰迁居城里后,居十二固,即十二户,其茔在十二户北原,故刘氏家族五世迁居十二户此支开始起家,后创成名震山左望族。6、据不完全统计,至清末民初安泰刘氏后裔已分支全国一百零九个村。】
峰山李氏
峰山李,峰山里,李里古同运开基。道家仙翁择穴地⑴,九朵莲花并蒂始⑵,功名科第九世起⑶。出源直追乐安郡,元宦裔孙争伴君。高士纵囚人情事⑷,科第迎门惊文曲。七门⑸兴盛子孙望,绵延进士一十四⑹,德泽福禄莫与比,鸿儒巨宦星辰列,门庭显耀百圣旨,八珠山⑺崖年年喜。
【注:1、据《安丘百家姓》记载,峰山李始祖十一公葬于峰山。某日大雪封山,一道士欲至村西道观而驻于家门前,因道不通,被阻村中。李公见道士白须揽胸,目光神眩,拂尘飘浮,已是仙风道骨,忙延至家中以食之数日。道士谓言:观此方,德厚无子。若者,吾为子卜一佳处,富贵惟子择之。李公言:他乡人,得子孙繁衍足矣。须富贵何为?虽大雪漫野,然地灵俱显,隐然隆起处,似有雾气迎面,远远目至,如九朵莲花并蒂。道士轻拂雾气,引李公至山半,指一穴言:子殁可葬此。后李公如其言即葬于此地,即今峰山李氏九莲山祖茔地。2、“太子师”李漋云:峰山位于辉渠镇李家沟村南,故又叫南山,此地树林茂密、古木丛生、山壁陡峭、怪石林立,峰山四周,有九座山峰,隐隐如九朵莲花。3、九世中进士者为李迁梧,然此公前亦有成名者,然未有迁梧名闻。4、李迁梧任大同知府时,年前将近,其放囚归家过年,一时惊动朝野。其碑称:公尝纵囚如期而归。5、峰山李三世七子,故称七门。然明末家谱序中却未有此说,只有一门、三门、五门之说,此七门是后来俗称。6、峰山李氏从明中至清末共中十四名进士(含武进士),成为安丘望族三四百年。7、峰山李氏七门中以大门做官最多,其在明中卜居田庄,创出大门望族,其茔选在村东八珠山。族人说八珠山沿路崎岖,术士曾言,每一次路沿倒下,即有一名进士。】
凌河孙氏
凌河孙,朱虚郡,出源迷,今难寻。邑东徙邑西⑴,卜居灵子溪⑵。青龙抬头望⑶,白虎憨地眠⑷。术士南游识宝地,文曲迎架南开气。一苗七株参⑸,武官及二品⑹,文儒柏森森。一凤东南飞⑺,东武衍望根⑻。一脉四学士,重臣属统勋。四库全书留美名⑼,渠邑同族皆攀亲。
【注:1、据《安丘孙氏族谱》记载,明初一世祖公美占籍邢戈庄,二世占籍凌河村,互为凌河孙氏的同来。2、据《安丘县志》(明)记载,凌河原名灵子溪或灵子河。3、凌河东侧即牟山,古称安丘山,为道家著名的仙山之一。安丘山因名或为安丘国,是为夏商时期少昊后二十八方国之一。古有安丘之姓,汉时尚有安丘望之,为时之经学家。4、此指赤埠岭。三国名士管宁、邴原之墓即卜于此。5、凌河孙氏自明末清末出七名进士。6、清初孙康周为武官,及二品。7、明末孙氏适刘必显,其孙即刘统勋。曾孙即刘墉。皆为清中大学士。8、自孙氏适刘必显,其次即出仕,生子刘统勋起共四世皆朝中重臣。9、清初孙自务,名闻山左大学问家,其著作《读礼窃注》入《四库全书》。】
南门张氏
南门张,艺文邦。汉臣裔,祖张良⑴。明末开基业⑵,文化起帝皇,贞接老少两三张⑶。印创齐鲁派⑷,九州美名扬。进士明清七⑸,举人贯九乡。开基凉水湾⑹,宝地数千幛。名儒巨匠起,三派根自长,寻根潍左峡山阳⑺。
【注 :1、汉初重臣,曾辅佐刘邦打下天下,名相。2、明末时出过进士,从而出仕为官,成为明末安丘城名门望族。3、老三张即为张贞之伯叔及父,皆为时之著名大学问及金石家。少三张是指张贞三子。4、少三张时,齐鲁印派至此成为名震全国金石大派。5、南门张氏明清共考中七名进士。6、明末时老三张居凉水湾头别业,戊心制世和做学问,成为山东文从的交流之所。7、南门张氏追源至高密高戈庄。明初一世祖兄弟二人迁居青州府,一居潍河东高戈庄,一居潍河西。】
虎林马氏
虎林马,骏两匹,一支笔花⑴黄膘妒,一支杉树⑵的卢欺。惠起传弟懋⑶,懋起传文炜⑷。起家艰辛路,理学冠山左。一日三西出其门⑸,二派四龙贯东西⑹。诗文著青郡,撰史山左稀。方志传家远⑺,一门盛京师。
【注:1、东关马氏自五世马冀时迁居安丘东关。到六世时生子二:一为马惠。一为马懋。分二支创二堂。其中马惠创笔花斋。其因就中马惠梦见毛笔开花。2、马懋一支创成杉树底。其因此支马所居在一棵高大杉树下。某日术士游于东关,指此而言:观此树童童如车盖,根至南坛湾,日后必能创成大族。3、马惠长大成人教弟马懋学习。4、马懋成年后,恰马惠子文炜出生。未及周岁而马惠殁。懋怀抱马文炜教五经四书,炜后成为巡抚。5、与马文炜同学者韩必显、辛应乾,三人皆成为巡抚。所谓一日三西:是指不同年的同一日皆任命为陕西、江西、山西三地巡抚。马懋成为明中知名的教育家。6、“笔花斋”出马应龙和马从龙,“杉树底”出马云龙和马夔龙。都是明末著名大学问家。7马氏家族从马文炜著《安丘县志》后,先后有多名马家族人修过史。至马步元时发展到修志最高峰,名闻朝野。】
东关曹氏
东关曹,望族豪,一龙一凤起⑴,腾翔南阜桥⑵。二吉兄弟携手进⑶,文宦巨匠起雄魂。百朵莲花池中放,千尾锦鳞畅逍遥。青云右边起茔地⑷,雾雨风轻起波涛,明清两朝七进士⑸,十一举人卧斋聊⑹。
【注: 1、明中曹一龙、曹一凤,二人亲兄弟皆中进士。2、曹氏家族在南埠上有一别业,修建十分精美。清时胶州高凤翰来安丘常居于此达十几年,晚年为自己号曰:南埠老人。3、清初曹贞吉、曹申吉皆中进士。二人皆刘正宗外孙。因外祖父之过皆受累,清初著名大臣、诗人和词人。4、曹氏自五世曹腾起,迁居安丘,其祖茔选在青云山西侧。预示青龙高扬,家族兴旺。5、东关曹氏明清共出过七名进士。6、从明中至清末,曹氏共有十一名举人。因为东关曹氏分堂号时常有轩而名,故有卧斋之说。】
寿阳王氏
寿山王,福泽长,八世起福海⑴,九世美名扬⑵。留居雹泉文泉涌,分支龙山华章长⑶。史诗誉九州,教育世德堂⑷。千名秀才读书勤⑸,万家学子出贤良。侯官遍十县,名闻泰山旁。
【注: 1、据《安丘百家姓》记载:八世王玉,字至宝,拘亭于西园水面。泉名福海,左为寿山,故自号曰海山公,此为寿山王氏崛起祖。2、王玉之子八人,皆为时之名儒宦臣。其中王大平,明中进士,官至大名府知府,政声清声卓著。3、明初寿山王氏一支分于九龙山阳,卜居宋官疃村,未几世而成安丘文儒名宦大族。尤以文著,王筠为此支。4、九龙山王氏为教育世家,其可与安泰刘氏、峰山李氏、东关马氏相比。自王驭超著《海岱诗略》百四十卷起,自己执教,四子二进士一举人,后继不乏名人。5、龙山王氏读书人极多。每春秋大忙,村村秀才读书,耕作人喊马鸣,一派课子农桑盛景。】
圈子王氏
圈子王,子孙强。出河北,离枣强。卜渠西,天地皇。汶水绕茔过,玉带携波浪。望支西关风台旁⑴。一支涌出四进士⑵,举人邑中堪称良。家庙拥七槐,号曰槐荫堂⑶。豪宅堪比十笏园⑷,不信遥访牟山阳⑸。
【注: 1、据《圈子王氏族谱》记载:圈子王氏一支于明初分支西关,占居风台阳,一门四进士数举人,清末有“张马曹刘风台王”之说。2、王业弘,明中进士。清中王寿长中进士,清末王敞、王敟兄弟二人同中进士。3、据《安丘百家姓》载,业弘建家庙于巨槐树下,巨槐共七株,魏魏高耸,枝叶繁盛,庙居树荫下,故分支堂号:槐荫堂。4、业弘高宅富丽,做工精密,石条全部软磨,光滑如镜,古有“西关风台王,渠丘坐高堂”之说。《安丘述略》云:可比潍县十笏园。5、业弘之四子永祚迁居牟山之阳置别业,生子王琳,不久病逝,永祚之三兄皆嗣一子承。皆为西关分支。】
逄王周氏
逄王周,望古州⑴,术士指点择穴地,凤凰纷飞鸣啾啾。进士一,举人九,乡耆巨富三十九。祖居宏大古槐巷⑵,创成山左一巨族⑶,东周西秦美名久⑷。九不九,久还久,风水源头松斋柳⑸,众仙踏荷月饮酒。
【注: 1、州指州国,亦淳于国治。2、指清初分支城中大槐树巷。3、山左铭志大家李焕章在《逄王周氏原传引》中云:逄王氏周氏在渠丘者,为山左巨姓。4、东周即逄王周;西秦指高崖秦。时皆安丘境。清末民初两族皆依德国人能出国深造成为一时中国级医学家和科学家。5、周若水,号云石先生,甚是有名,与南北巨匠交流,山左成佳话。晚年居城东陋巷,手植松数百,夜闻松涛声,自题:松涛,人称松涛先生。】
牛沐辛氏
牛沐辛,依佛根⑴,钟鸣传自远,声声含翠金。五世功名起⑵,六世骏马奔⑶,崛起官一品,自此入华门。结亲邑望族⑷,枝繁衍三郡。云飘千里传佳话,御封林里荡清音⑸。
【注:1、辛氏家族依牛沐寺。2、辛乐,举人,官河教谕,迁榆次知县;辛童,进士,官至山西佥事左参议。3、辛应乾,原名子厚,官至山西巡抚,兵部左侍郎,晋工部尚书。4、《安丘百家姓》载:辛氏起后先后与寿山王氏、安泰刘氏、峰山李氏、东关曹氏、稿街王氏、高崖秦氏、南门张氏皆有姻亲。5、辛应乾卒后,葬城西南近戈庄北原,墓为御封林,茔前有钦赐圣驾祭葬备。】
后疃赵氏
后疃赵,凤尾翘。始祖令安丘⑴,途中驾鹤遥。落地景芝里,运开八支涌大豪⑵。世代商贾乐逍遥,进士二⑶,巨商九,商官官商轮流走,文武双代满京师⑷,五百年旺根传不朽。
【注:1、元末,始祖赵太平令安丘。2、四世分八支。3、赵炬,清初武进士;赵录绩,清末进士,著名词家。4、赵录绩,清末著名词家,名震京师;赵录俊,清末武官,因通逮赛金花而名扬天下,入京戏。】
汶阳陈氏
汶阳陈,属名门,进士宝公史无载⑴,重开典籍现阳色,一只独秀傲不群。三支皆一宗⑵,上追一人身,东西龙凤坟,南北虎豹纹,异彩纷呈笼紫云⑶。
【注:1、《安丘百家姓》载:陈世宝,明成化举人,后中进士,官至御史。2、原籍蓟州,上祖徒枣强,明洪武初年文武道三公迁居安丘,道居石堆、武在陈家埠、文在陈家老庄。3、族人云:陈世宝与陈正言成化立碑时,茔中升紫云。】
北门杨氏
北门杨,北门长,北门北去百步杨⑴。灵水润苍茂,枝叶迎风堂⑵,子孙南北阔,贾文东西良,昭著阳门潍水旁。
【注:1、北门杨氏自洪武初年迁居景芝北门外,时北门未立,其南行百余步。2、杨氏至清时改堂号为迎风堂,后杨际云果中进士,官至后补知府,有“神君”之誉。】
庵顶高氏
渤海高,安上来⑴,祖居东关外,运开祈祀崖⑵。择茔崖阳坡⑶,汶水翻莲花。进士一名结九族⑷,文典两部传家远,北风劲吹拴马台⑸。
【注:1、庵顶,古名安上。2、村北祈祀崖。3、高氏从东亲迁居安上庄后择茔地为祈祀崖南坡。4、高可法,明后期进士。为时之闻人,官至户部员外郎,先后与朱聊张氏、高戈庄张氏、安泰刘氏、逄王周氏等皆有姻亲。5、村中街北侧有可法故宅,门东侧有一巨石台,传为进士拴马台,目前高氏有马台支。】
埠上朱氏
埠上朱,凌溪居,皇裔后⑴,将门出,进士三⑵,举人数,才子闻人恰好五,谱序碑志皆上品,古学上追赖策祖⑶,一枝华笔走青郡⑷,书法文章传千古。
【注:1、《安丘百家姓》载:朱氏一世祖朱廷器,追源为朱虎,明皇族之裔。时为北京后宰门护卫首领,封诸城王府庄之地,后调胶西庄郎镇守尹。因将军犯地名,遭灭门之祸。一世祖连夜逃至安丘姜家庄,即今朱家埠。2、朱策,字次方,咸丰进士,官至渠县知县;朱宝晋,字锡三,官至昭平知县;朱典,字经堂,光绪恩科进士,候补州判。3、朱策是朱氏兴族之重要人物,其后辈人才多出其手。4、朱策、朱宝晋皆时之文学大家,一枝笔走遍青州无出其右。】
朗沟于氏
朗沟于,出东海⑴,明自斥山来西迁⑵,辗转磨难卜居安,开基龙河右,凤祖鸣岐山。清朝家族闻,桃源容九天。民国涌大才,皆把科学研⑶,八景皆有在⑷,人杰巨灵显。
【注:1、于氏乃汉于定国之后裔。2、自斥山寨迁安丘龙河之右。周树标在《五修族谱序》中云:斥山于氏为东海名门,马朗沟于氏始从斥山徙籍于兹。3、近现代出过于道文、于美文、于师谦、于桂发、于耀文等许多名著全国的大家。4、《安丘百家姓》载:马朗沟古有八景:无根汉柏向阳开,双井澄清绝尘埃;虎卧西山吞腊雪,龙盘北岭鼓春雷;将军解甲归回去,仙子携琴出洞来;最爱金峰高百丈,墨溪一带绕蓬莱。今不知所存几何。】
召忽鞠氏
兄弟三,元末迁⑴,择灵门,寻平安。上追东莱鞠⑵,下衍七大川,分支晏峪寒⑶,杜氏起家勉,支崛武进士,榜名位居三⑷。三不三,三还三,探花一名冠南山⑸。
【注:1、据《安丘百家姓》记载,鞠姓始祖文锡、文清、文周三人系登州府黄县北马东野鸡(冶基或野极)沟人,元末徙居沂邑东北之召忽庄。2、其共同近祖就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纪中叶的东莱太守鞠殷。3、清初西召忽鞠振世由西召忽迁居晏峪村,后来这一支鞠氏分创出望支,出过鞠殿华兄弟知名人物。皆得力于杜氏。一个弱女子承担全家,供三子皆成人,实乃敬服。4、鞠探花。5、鞠殿华,字彦邦,号秋亭,安丘晏峪村人,清末大将。父惟醇,配古河孙氏生殿华。道光辛卯科武举,清道光十五年会魁,钦点一甲三名武进士(武探花),授二等御前花翎侍卫,选直隶古北口提标前营游击,升陕西延安府参将。至今南部村人提到探花仍津津乐道。】
潍右黄氏
潍右黄⑴,峡山阳,分支外城里,黄氏崛起始。进士二⑵,举人一,五生七,一代文豪属祯祖⑶,安丘古志以其基⑷。文声动京师,列派称黄李。拟骚十八篇,秦松结文集⑸。出仕向天誓,楸鸣如龙吟⑹。无奈不逢时,一生不得志⑺。
【注:1、据黄氏谱载:明朝初年,江南人黄公从淮安府迁居安丘卜居城东四十里称为黄家营村,是为安丘当今黄姓人始祖。因居潍河之西,故称潍右。2、明中黄祯、清中黄绶。皆进士。3、黄祯,字德兆,号海野,亦号北海野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北海野人稿》入四库全书,《耕石诗稿》、《原峰寨记》名闻朝野。4、安丘古志稿在其卒时已完成前四卷。5、黄祯晚年居黄家庄秦松之荫,建造别墅。秦松相传为秦时故物,邑人曹锡田后游于此记有《十里溆古松》一诗,其诗序中称:松粗十余围,高尺许即分四枝,广平如掌,可容七八人坐卧,又称别墅石刻很多,内记熙宁九年苏轼过此时松不及十围仅三寸。黄李,本李黄。黄即祯,李乃李舜臣,明中大儒,合称山左李黄。6、明嘉靖丁酉年秋,黄祯应诏北上京师为官,经行青州馆,在馆内雪宫中得知“鸣楸”之事,树鸣如牛哞,甚是怪异,遂前去敬酒,因感而誓词,于是楸鸣乃止,于是作《鸣楸行》。7、两次进京为官两次被辞,皆天意焉。】
宅湾郝氏
郝宅湾,郝宅湾,风水绝佳随水转,进士一,清官二⑴,清末岐黄一神仙⑵,名满诸安高,外加都昌县,家传书法古称绝⑶,财源浩荡满东川⑷。教育成一派,书声满云天。
【注:1、郝敬修,清声卓越,有“郝公绸”之誉。郝慎行,微服私访,甚得民苦。2、《安丘百家姓》载:郝玉崑,清中人,因医学高明,誉满诸安高,外加都昌县,人称“河西神仙”。3、郝敬修,不但是一名清官,也是一名著名书法家,在清时有洛阳纸贵之誉。4、郝氏节家有方,至清末是景芝镇有名富裕之族。这些富裕之家均靠经商而起,远近闻名。】
景芝冯氏
景芝冯,根源盛,追源起,冶源冯⑴。山左名门望族,分支百年不衰,清初卜居景阳城⑵。先祖世农桑,以文继家盛,清末冯学士⑶,清廉卓政声。
【注:1、此冯氏是临朐冶源冯氏,始祖冯裕,明中期闻人。2、清初,六世迁居昌乐,旋自昌乐迁居景芝城。3、指冯尔昌,进士,官至一品光禄大夫,光禄寺卿,清末著名清官直臣。】
东郭窦氏
东郭窦,大超凡,系出蓟郡⑴,子洒九川。占籍密州东郭里⑵,清时分支安丘南。五代奋接大学士⑶,文声政声彻尘寰。东皋伴君命多舛,圣驾南巡公在前。被誉天下文官祖,足称一代帝王师。南方弟子三千员,文声激荡二百年⑷。嘉庆同窗出其门⑸,一虎伴一龙⑹,繁花秀树御门园。
【注:1、据谱载,元末,窦氏三兄弟由河北迁居山左。而窦光鼐在《先府君行状》言:先世山海关人,属蓟郡。2、窦氏一支迁居诸城城东郭,著名东郭窦氏自此始。3、窦光鼐,少时居郭家埠,功成迁居高家庄。4、数次江南学正和考官,其文才甚高,精研秦汉唐宋名文学大家,作文必与其一比高下,有“南朱北窦”之称。5、窦光鼐曾师嘉庆帝。6、一虎指窦光鼐之子窦汝翼,曾与嘉庆帝一起师事其父。】
濠里王氏
濠里王,源登州。出栖霞⑴,适安丘。初居东门濠沟里,四世分支东泉阳⑵。四支分四派,子孙遍五县十八乡。襟三山二水,占城南山龙凤呈祥。父子耕笔,完一代才子⑶;学子勤勉,成书香门堂。
【注:1、元末明初,王氏自栖霞大王庄迁居安丘城东濠沟里居。2、四世生四子,分四支,迁居城南东泉里,即今小石泉。3、王士瑶、王孟煦父子二人皆时之诗人和文坛名家,晚年孟煦居县府南宅,著书著文。其诗风直追汉唐,餐云驭风。其字米颠相似,一时洛阳纸贵,名著青郡。】
藁街王氏
藁街王,居城中。元末南迁⑴,出自淮阳⑵。始祖军籍大同⑶,归来占籍东南坊⑷。五世家业显,七世起大观⑸。东安泰,西峰山,南边寿阳王氏显,这边王氏三分天。首创汶阳三教堂,清心道人成神仙⑹。
【注:1、元末大乱,始祖王氏带妻子儿女渡河北上,占居安丘城东北坊。2、王氏本淮安府山阳县西湖嘴上人。3、明洪武王氏始祖初年军籍山西大同,4、始祖归来占居城东南坊。5、五世王嘉谟,七世王永楫祖孙二人皆中进士。6、王训之《清羽客王公事略》记载,其父居王家楼。其字密藏,生而颖悟,性渊默,寡言笑,读书辄了,过目不忘,幼与至亲秭夫曹贞吉及伊之昆弟同学,均顾不及,众以致力功名,而其独不屑。惟远游登莱诸峰,探山水名胜,归里未几,即私诣昌乐县塔山庙中尊道人傅太全为师,道号“清心”。 王训云:其死之日,天降玉棺,坐而殓焉,面如生然。观者塞途,玉棺几不能前行。自日侧发,引至墓前而日没。忽而天色大明,光亮如白昼,司烛者未及履事而如电光闪闪,烛影荧荧,遂藉以终穴事。其葬次年有从海上归者,见其东去。其逝后数年,又使人送到庙中成化瓷器百余件,事近怪然,遂有长生之说。庖人徙众取舍之,忽逢盛暑,碗盛食物,在房中数月而色味如初。】
南坛湾韩氏
南坛韩,河洼分⑴,上追源,昌黎郡⑵。占籍城南始逢春。七世必显成巡抚⑶,二周清末骏马奔⑷。湾中清波起莲花,锦鳞如扇三五群。文儒巨子贯明清,邑冠名流属岱云⑸。府侯至丘观圣景,夜伴松涛闻龙吟。越几步,星作芯,对月苍茫驻印台⑹,赐神自在天地心。
【注:1、南坛湾亦称作南塘湾。韩朋桓所著《韩氏族谱》记载,一世枣强公,因避兵马战事,明初从北直真定府枣强县迁居安丘东南二十五里河洼里,遂为安丘人。是为河洼韩氏。2、石堆韩氏派出昌黎,是为辽宁义县韩氏后裔,无知何年迁居枣强。3、韩必显,字用晦,明隆庆丁卯举人,戊辰联捷成进士,授洛川县知县,擢御史,降照磨推官,历太仆寺丞、南户部郎中,尚宝司司丞,升尚宝司少卿,顺天府司左通政,右佥都御史,升陕西巡抚,诰授通奉大夫。4、韩仲荆,字二周,清同治癸酉举人,清光绪庚辰进士,山西高平县知县,卓异加一级特用同知,历充壬午、乙酉、已丑、辛卯、甲午山西乡试同考官,敕授文林郎,诰授奉政大夫。5、据《安丘述略》记载,南塘湾崖附近,韩岱云是鼎鼎大名文学家,曾为当地名流所激赏。6、韩氏所居处印台之地,著名安丘古八景之一:印台月色依依见。】
浯阳李氏
浯阳李,古产邦⑴。追陇西,属大宗。初居潍河右,明中分支石鸡阳⑵。占居城东南,天降英才,地中声雷,甘泉出脚底⑶。柳满堤,花满畦,四时春色,山一带水,一派千载画卷。七子成七凤,育人城南七里河⑷,清初学子怀其师。
【注:1、安丘《浯阳李氏族谱》记载,始祖李某为避“红军”乱,迁居景芝于戈庄,为于氏之役。李始祖卒葬本村南茔,此后几世无考。至李秉时方才入籍,遂将李秉尊为一世祖。2、石堆,古名石鸡,是观天象之巨石堆,在城东十里处。3、李际明,字幼安,号白水,先地方官,后升京官,文学家、诗人。其生之日,其门前地中忽有声如雷,其父异之,遂为细究,得泉一眼,味极甘冽,稍疏之流为溪,父为此更加钟爱际明,因自号所居之地名为甘泉。4、李惟敬晚年其归故里,求“不得治国,正宜修身”。与其李际明等七子朝夕相伴,攻读圣贤,设馆七里河,一时名满安丘。】
相家里张氏
相家里张,出清河,追张良。明初科第兴,张氏开先河⑴。土木朝野惊,翰公来定鼎⑵。平安隐居故里,课子延师明训。明清以文兴家,一时多少俊杰。
【注:1、张祖厚为其序言:自张翰登明正统甲子顺天举人,联捷成进士,开安丘明朝科第先河,授广东道监察御史,升江西布政司左参议,为一代名臣。2、土木之变,其与同臣一起杀奸臣,明朝稳定。“信未至京,翰即先廷臣上疏郕王,请族诛振。时振亲信马顺、王毛侍于郕王前,翰遂于忿激之余,举御杖击杀之,与御史陈镒籍振家,并振从子等尽割于市,因而直声动朝野。”】
荆山刘氏
荆山刘,籍五槐⑴。开村始,植酸枣⑵,立志族门走皇台。清初望族九老首⑶,孙辈二举人,名门望族自此开。成名族,树成王,诗风传家远,文章醉世长,凤凰常聚荆山阳⑷。
【注:1、五槐,指刘家河崖头原名五槐村。原来村边植五棵大槐树。2、明末清初刘氏迁居五槐村,在村东有一酸枣树,刘氏人精心呵护,以祈子孙兴旺。今树成巨3、刘俨,十三世,进士,居渠丘九老之首。4、刘俨及其三孙皆时之文学大家,南来北往大家常聚崖头庄。】
藜阁刘氏
藜阁刘,追木荣⑴。初居昌乐,南分安丘,清初成望族,渠西一名刘⑵。一进士,三举人,项北相望,遂为衣冠世胄⑶。星火中原,追随中山,刘公名满安营二丘⑷。
【注:1、据《藜阁庄刘氏族谱》记载,始祖昆玉三人,于大明天启年间自诸城木荣里迁居昌乐隋家庄,后登科配高氏生子四,自定居于安丘西乡北境藜戈庄(今后李戈庄)。2、一进士,三举人。3、于麟阁在同治刘氏族谱序中云:衣冠世胄。登甲乙榜列成均,游胶庠者,项北相望。4、大革命时期,此族一名为刘思绶者,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山东一带较有影响,晚年寄于林野,以诗词自娱。卒后,葬于昌乐祖茔,沿途朱汉等地皆设路祭,哀声遍野。】
柳沟宋氏
柳沟宋,祖世名,可追火县令⑴,起自京城东,分支淮阳足称雄⑵,占籍赤埠呈紫色,当有异人全国名。东沟西沟出均祖⑶,一只“秃笔”冠山东⑷。
【注:1、据《宋氏族谱》记载,嘉靖间,潍邑祖茔中有一石碑,是为元朝所立,文多已剥落,砌以苍苔,字坏十之八九,而年号不可认,从文中可知一世祖某仕元任北直火县知县。2、潍阳宋氏出过多名进士,是当时的大族。3、宋均,解元。4、宋均中元后,见友来祝贺,自撰席棚楹联:“四节腿量完省会,一枝笔抹倒山东。”成为佳话。】
砺埠郑氏
传家远,砺埠郑⑴,上追春秋荥阳郑⑵。一世国祖传美名⑶,自此山左无二郑。崇祖玄祖振西东⑷,俊祖西来居土山⑸,三世家族赖德祖⑹,家族显耀因帅隆。一分去南居,潍阳留清声⑺;一分荥阳,一卜新郑。两支皆出虎符将⑻,天下山河任我行。
【注:1、据《山左郑氏族谱》记载:郑国有功,食邑于薛。后从薛迁至渠丘,置家于“潍水之东,砺阜之阳,曰梓桐村”。2、唐朝开元年间,追封郑国为荥阳伯,从祀朝廷。3、一世郑国,字子徒,官居水工,至圣先师孔子弟子。4、郑崇,字子游,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汉哀帝时,经高武侯傅喜推荐,任尚书仆射。5、郑俊于南宋中期迁居土山,为土山郑姓始迁祖。6、郑衍德,元都元帅,为郑氏家族高官,其后裔有在河南者建成望族。7、《潍坊文化三百年》载:郑板桥为玄后裔。郑板桥在五十七岁自叙中称:板桥郑,自苏州迁来,祖上堂号原为“书带草堂”。并且兴化东城外建有“书带草堂郑氏宗祠”。东晋末年郑氏苗裔由安丘东部迁居京口一带。明时,兴化民迁天津,苏州民迁兴化,郑板桥祖上即是这次迁民。郑氏居于北城内的汪头地。因此可以说,“郑板桥为郑玄后裔八九不离十”。8、衍德子润玉,袭山东省东路都元帅;温甫,袭军万户。皆金银虎符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