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四大功能

人气:142

  家谱又称家乘、族谱、宗谱,是记述家族世系与事迹方面的书籍。这种谱牒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约有三千年历史。据《毘陵鸣珂巷陈氏宗谱·重修族谱序》上说:“考之《周礼》,族姓掌于太史。秦汉以来其制浸废,书亦轶而不传。至(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多引证于魏晋诸家谱牒,盖至是则各以其姓著为私矣。……”可见在我国周代记载族姓事迹的书籍由编写国史的太史掌管,到秦汉时也就失传了。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氏族门阀制大盛才出现真正意义的家谱,由名门望族(如王、谢等氏族)各自编修成书传世。在我国封建制时代,由于各家庭子孙繁衍、迁徙等原因,有每隔几十年续修家谱的习俗,更于盛世修家谱。

  家谱作为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长期传承不绝,自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因还得从家谱本身去找。试以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家谱收藏家朱炳国同志近年珍藏的三种家谱[《毘陵前黄杨氏族谱》(简称“杨谱”)、《毘陵鸣珂巷陈氏宗谱》(简称“陈谱”),《恽氏家乘》旧谱残本]为例,可归纳有四大功能:一、传承文明;二、正史补史;三、宣扬名人;四、聚宗睦族。一、传承文明:

  我国是当年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至今仍屹立在东方,靠的是我国历代人民传承文明。传承文明除国史、方志等之外,家谱也是一种重要典籍。家谱,尤其是名门望族的家谱,其传承文明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先说《毘陵前黄杨氏族谱》,即明末状元杨廷鑑的家谱。杨氏源出华阴五世为相(“关西孔子”杨震、震子秉、孙赐、曾孙彪、玄孙修),二世称帝(隋文帝杨坚,炀帝杨广)的名门望族,其后裔先后迁居浙江钱塘、江西临川。直到南宋抗元名将杨掞次子士英才由临川迁居武进前黄一带。在明末杨廷鑑得中状元前,前黄杨氏有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发家史。自始迁祖士英起,明初垦荒志家,至曾孙(第4世)名之(字以实)时从钱垛迁居前黄,洪武、建文间“以财雄于三邑。性好施赐给贫乏,乡邑称之。”(《杨谱》卷十五 家传第4页)以实之后五世同堂不分居,至六世杨林(字克盛)、杨厚(字克载)兄弟时“内外得理而家益饶,积田十八万亩有零,庐舍广袤数里……”(《杨谱》原族谱考第2页)。杨氏家族有一大特色,谨守祖训“富而能散(财)”,乡邑有灾荒,必出世资赈济,称得上“富甲一方”的开明财主,救贫济困家风代代相传。《杨谱》不但大力宣扬男性族人在艰苦创业、荣登仕途、建功立业方面的作用而作“家传”,还同是为歌颂嫁入杨家作妻室的他姓女子立“内传”,强调他姓女子在前黄杨氏望族中的“半边天”作用。“内传”收录乡里朗朗上口的民谣:“前黄杨氏,庆远流长。”先马(第5世杨文妻马氏)后郎(第11世守德妻郎氏),管(第12世谟妻管氏),吴(第13世状元杨廷鑑妻吴氏)洎(同“及”)庄(第14世大鹤妻庄氏)。“这些贤妻良母在重视文化、尊师重教、相夫理财、教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见识。《杨谱》载入“内传”这在我国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先进思想。

  在《杨谱·内传》中还载入唐代宰相崔元日韦母卢氏训戒儿子的一番话(译成白话):“我听说做官的人贫乏不能自给,这是个好消息。如果财货充足,穿绸衣骑肥马,这是个坏消息。”在母亲卢氏教育下,崔元日韦成为唐代著名的清廉宰相。卢氏见识卓越的仕宦观载入前黄杨氏内传,使前黄杨氏望族吸纳了唐代女子的精神文明,成为杨氏清廉家风。   再说《陈谱》。常州陈氏也是以忠义传家的名门望族,代表人物有陈 仁、陈炤、陈祖仁、陈济、陈洽等。陈 仁(549-620)年字世威,晋陵(常州)人,出生在南朝梁代,陈文帝天康元年(566年)十八岁时举进士,还与皇帝陈菁认了同宗(都是汉太邱长陈实之后),历任监察御史等要职。陈亡后归里孝养双亲,隋高祖屡征不出,把家财散给族亲、贫民。直至炀帝南巡叛乱蜂起才挺身而出,先后在太仆丞元祐、吴兴太守沈法兴麾下为将,曾平长白山、乐伯通等叛乱,以功升“司徒”,显然是位忠勇爱国的义士。只是唐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过于宣扬与神化,封为“烈帝”,在常州青果巷西庙沟西首将陈杲仁兵仗库改建成“烈帝庙”或称“司徒忠佑庙”,岁岁春秋祭祀。现我们应抹去历史人物陈杲仁神化和迷信色彩,还其英雄本色。

  再说陈炤,在英勇的南宋末年常州抗元保卫战中任通判(副州长)之职,坚守半年城破后犹进行巷战,直到殉难,是位舍生忘死抗击侵略与强暴的民族英雄,《宋史》把《陈炤传》列入忠义传:“陈炤字光伯,常州人。……常州知州(姚)訔以炤久任边知兵,辟为通判……城破訔死之,炤犹敛兵卷,家人请曰:‘城东北门围未合,可走常熟,入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市)也。’炤曰:‘去此一步非死所矣!’日中兵至死焉。……”显出高大的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陈谱·世系表》中得知:“居武进青居”的陈炤原来与北宋末太学生、丹阳人陈东是一脉相承嫡亲高祖与玄孙。陈东以一介书生冒死向皇帝钦宗上书,请诛当权的奸臣蔡京等“六贼”。高宗南渡后他率太学生及数万军民伏阙上书,要求恢复主战派李纲相位,罢斥奸相黄潜善、汪伯彦,结果陈东被杀。从忠直之士陈东到民族英雄陈炤是一脉相承的。更体现了家谱在传承文明方面的重大作用。

  关于《恽氏家乘》旧谱残本中所收录的明末清初恽厥初(号朊原)诗文。由于民国时编新谱时未收录,以致恽氏后人一直根据俞曲园之说:“近园即恽南田东园。”笔者在晚清《常州府城厢坊字号全图》上发现恽南田东园位于杨园(杨状元邸宅花园,今102医院)附近。从新发现的恽氏旧谱残本厥初诗终于证实近园即爱国大臣恽厥初于明亡后窝藏皇子的西园,号称“西园之难”。近园与恽厥初成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再说《赵谱》由晚清名人翁同龢所作序文中画龙点睛地点到明代国子监司业(从六品官)赵琬,这是一位官阶不高的历史人物,却是位坚持以儒家核心思想“忠孝”来教育学生的国子监官员,当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被大太监王振诬陷,作为李祭酒的副手赵司业也因株连而被捕。千余学生集于朝门要求释放李、赵等,朝廷怕激起事变即予开释。以事载入《明史·李时勉传》,可见西盖赵氏把明代名人赵琬等奉为传承文明的楷模。


上一篇: 祠堂 族谱 族田
下一篇: 家谱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