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上老故事

人气:429

  驿道上的顾家事

  北门运河黄埠墩畔古驿道是一条贯通常州、苏州的官塘大道。据史载,宋初,无锡设有太平、南门、北门三驿。元、明建有递铺和驿馆,黄埠墩即九个递铺之一。传递公文,清制增设六百里加急递传军情,都往返于这条古驿道。虽然驿道通运繁忙,但碍于当时条件,路基都是泥土堆砌而成,经风雨侵蚀,常易倒塌,河港缺少桥梁,路人跋涉困难。

  史载,东晋元帝时,这条由芦苇塘堆砌出来的驿道,两岸虽无人烟,但东边不远的后祁里倒是一个居民集居场所。人们往返驿道,一汊河上虽有木板相通,但危险难走。当时地方官是顾悦之。他儿子顾恺之为解决困难,商议决定,在河汊上雇工砌石墩,上铺木板,成一简易木桥,取名顾港桥,并勒石于桥墩壁间。

  及至明嘉靖间,邑绅顾懋章、顾可久父子,再修建顾港桥。为求牢固,改木板为石条,桥成取名三里桥。明,周忱巡抚江南,到任第二年就到无锡整治芙蓉湖,对驿道的堤岸也非常关注。几经号召,无锡乡绅多持观望。于是他心生一计,命入太湖捕鱼的船户,每天回城带一些鹅卵石堆于驿道河边,日积月累,聚石成堆,后周忱命筑鹅卵石石塘计三百丈。清  康熙年间,无锡士绅顾敦,恩贡生,廷试授知县。顾敦常去京师、省府途经北门三里桥,亲见土堤水浸,极易崩塌。纤夫行人,徙涉十分困难,就萌生了效法先祖(指顾恺之建顾港桥,顾懋章父子建三里桥)行善之事,将土砌塘岸改为石条,一色青石下打木桩,使驿道更加巩固。他计划从三里桥起筑石塘,直至孟里镇,凡二十里。有人称他行为是“痴”,他还幽默地说:“此我家事耳。”

  清乾隆年间,顾敦曾孙顾光旭曾专程察看曾祖昔日所建石塘,绵延二十余里,巍巍如水上长城,十分壮观。视察后,他发现近百年来,由于岁月漫溟,有的石块已有松动,亟待维修,便长叹道:“先公筑堤二十里,光旭愧不能修也。”

  接官亭与皇上走驿道

  北塘一带的驿道,在乾隆下江南时为迎驾修成黄石堤岸,驿道上的莲蓉桥为能过龙船抬高一尺。把接官亭地名也改成接驾亭。

  不过康乾两帝并未光临接驾亭,固有的驿道平常还是履行这接官的任务。嘉庆时,接驾亭改还接官亭。

  接官亭俗称北码头(官码头),傍临运河最宽处蓉湖。那近百米宽的河面,足可停泊来往频繁的大小官船。二丈多阔的大码头旁建一只小亭,以候船遮挡风雨。接官亭泛指路对面为迎送官员而建的简易官舍,因其规模小而叫亭。史料记载,官场礼仪较多。这里仅行使常规的礼节,如迎送上级,官员们均要身穿官服,行周礼九拜中的顿首礼,俗称叩头。下级要双膝下跪,头碰地即起。

  史传,常州知府施观民曾停船接官亭,会见考生孙继皋,资助鼓励赶考。发榜时,仍在接官亭等候佳音。孙继皋中魁后,还在此建状元坊。

  黄埠墩畔古驿道是供传递公文、军事情报的通道。不想堂堂皇上遇急事,自己也来走驿道了。事情是这样:原来清乾隆第二次南巡,游嘉杭、苏州回銮,在南营盘望亭收到军机处六百里加急呈新疆紧急情报。得悉回部和卓(首领)霍集占叛乱,必须及时回京商讨平叛事宜。当夜乾隆回居无锡惠山,和寄畅园主秦蕙田赏二泉映月美景。当夜他写的一首记游诗,内有“笑我匆匆催骑去”之句,说明天明后他将立刻返回北京。这次回京,乾隆帝忍痛割爱了这次南巡都乘坐的“安福舻”龙舟,轻装策马,在百余护卫的簇拥下,由黄埠墩上岸,踏走在古驿道上,尘土滚滚向北而去。

  寺庙驿道映光辉

  黄埠墩对岸原有明崇祯建造的慈云寺,中为放生池,环植花竹。康乾二帝屡幸赐诗立石,已形成驿道边的一道风景。

  今在慈云寺旁,又有一座都城隍庙,在那里兴起,将增加一份热闹。庙里奉祀的是前汉将军、刘邦麾下的谋士纪信。传说他不但是开汉功臣,还保佑地方风调雨顺,消灾免疫,所以深得远近百姓爱戴。

  故事是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围困在河南荥阳,眼看兵孤粮断,情势危急。突围不成,纪信献诈降计。由纪信伪装刘邦乘车出城,吸引楚军,刘邦伺机突围。项羽发觉中计,下令将纪信焚死。在刘邦功成分封时,竟漏掉了纪信未封。后刘邦追念他“代王赴死”的功绩,封为天下都城隍,立庙奉祀,称“汉宫第一”。

  那河南荥阳的事,怎么会在无锡北塘立庙呢?传说是“河水氽来的”。

  那是明崇祯年间,兵荒马乱,河南发生大水,灾民四出逃荒。有一只小渔船,暂停黄埠墩运河水面,船妇正在生火煮饭,顺手从船艄一叠从沿河拾来的木柴中,抽出一块木板,准备往锅膛里推,那木板上剩落未净的金漆,闪耀着金光,被船舱里粗通文理的丈夫瞥见。他叫妻子将木板正过来给他看,上面赫然写着“前汉纪信将军之灵位”,他大吃一惊,知道是河南地方无人不知的纪将军庙神牌,忙说这个不能烧,随手将神牌扔在黄埠墩附近河中,即开船走了。不久该神牌被居民捞起,众以为是“天赐”神灵,由地方米业人士牵头在慈云寺旁立庙奉祀。清乾隆间邑人陶天壁曾出资重修。

  运河、驿道烘托繁荣

  运河驿道,互依互托,繁荣了无锡。早在唐宋时,《唐书》载,运河中已“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清乾隆间无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皖豫米商纷纷来,浙东籴贩不联樯”。至光绪年间,无锡形成了布、米、丝、钱四大码头,造成东南首屈一指的百年繁华。无锡米市按地段,称八段米市。北塘、三里桥、北栅街、黄泥桥、(北门段);西塘(西门段);黄泥绛、南上塘、伯渎港(南门段)。而其中尤以北塘段市面最盛。 据1949年统计无锡共有粮行246家, 而北塘就有185家,占75%。 初步分析,有如下优势:

  1.有一个天然大河港——蓉湖,人称“水上栈房”,重载粮船,可以停泊河中待售,省却储存费用为人所喜爱。

  2.北塘河浜多,堆栈多,粮豆储存方便。惠山浜、锡丰浜、蓉湖浜、李家浜、丁绛里、龙船浜、寽园浜、江尖、三里桥、石铺头、茅泾浜等,1938年前后堆栈有38家。最大的复生堆栈、福康润堆栈,各能储存13万石粮食。著名实业家蔡缄三,经营复生堆栈。为避免进出老三里桥,有时会与天主教渔民发生争道纠纷,在大运河与里塘河上新建一座砚垇桥,因外客不熟,改名新三里桥。

  3.交易方便。米市茶会就在三里桥蓉湖楼。它原是一家小茶馆,后扩建成三层小楼。低层供应点心,二楼是粮食市场,上午八时开市,三楼一半是客人听行情,用术语读“里盘!”,谈妥后去二楼开票成交。

  4.北塘的驿道已发展成商业街,购物方便。莲蓉桥西向的北大街和北塘大街,银行街、竹场巷是著名商市街,绸布、百货、五金、食品各色俱全。竹场巷银行、钱庄一字排开,存、取、贷俱便。附近有布市场“布码头”,还有“四沿河”、桃枣沿河,芋头沿河、麻饼沿河、茅蓬沿河,各种农副土特产品,任意选购,满载返乡,极为方便。有一则“雍正北塘卖粮”的故事,更说明了无锡粮商信誉为重,诚信为本的厚道的经营作风。故事大概是:清康熙年间,雍正为皇子时,曾到北塘一家叫敖乾源的小粮行售粮,既不说售粮者谁,也不讲什么品种,多少斤两,只说18笆斗粮(实际是18船粮),因急事去北京,过后结账。直到二年后,才来收款,分毫不差,雍正时已为帝,龙颜大悦,给这家粮行发来了“御帖”,敖乾源把它供奉在堂中,果然生意兴隆。

  为宣传黄埠墩畔驿道的开发利用,为大运河申遗配套,笔者在2009年10月全国知名的文保、水利专家聚集锡城为大运河申遗“把脉”,掀起一阵“运河热”,向《现代快报》记者反映了古驿道的历史背景,记者向与会者北京大学教授、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副主任汪芳博士反映,汪博士得知此事后,十分激动地表示,如果能考证出这个古道于大运河之间的联系,在当时起到多大作用,比如能给当时社会的经济等发展带来多少促进等,这样对古驿道肯定是值得发掘,对完整运河文化也将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选自第15期《顾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