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顾陆张朱,吴中四大望族。武进之张,多数来自吴中。大河头张氏,明洪武十年丁(1377)济南公自苏州闾门迁来,迄今已630多年矣。瓜瓞绵延,子孙繁衍,蔚然成为湖塘望族。
张氏,为我国人口最多、最古老三大姓李、王、张之一,源自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以弓正职官为姓,已有五千多年历史。张氏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79%,故有“天下无处不姓张”之誉。常州市区张姓人口12万多人,占总人口5.93%,位列王氏之后为第二。
本宗堂号,典出唐代张公艺,山东东平人,善于治家,九世同堂,闻名于世。唐高宗祭泰山时召见,公书百“忍”以呈。帝悦,赠缎百匹。谱有赞云:“公为人,敦孝友;九世同,家风厚;百‘忍’书,名不朽;旌门闾,表户牖;生民来,诚未有;古及今,流传久。”
武进张氏,名人辈出。据县志载:历代进士1491名,张姓达79人,排列在吴姓之后,位居第二。据《江苏艺文志•常州卷》(1994年版)张姓文人与王姓文人同列第8位,入志人数达68名。晋代有晋陵侯张元正,北宋嘉祐进士、授国子监直讲张巨,崇宁进士、知枢密院事张守。尤其清代,更为辉煌。有嘉庆四年进士、阳湖文派、词派领袖张惠言;其弟张琦,字翰风,文学与兄并称“毗陵二张”。张琦四女,䌌英、 英、纶英、纨英,皆擅诗词,称为“四大才女”。纨英之女采薇、采藻、采芹、采萍,擅诗画书法。张氏才女,名闻天下。
近现代武进张氏名人,有著名教育家张鹤龄、北洋军政府教育总长张煊、北京政府财政总长张鹤寿。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张太雷,著名法学家、最高人民法院院张张志让,飞机制造专家张彤,汽车制造专家张秉培,造船专家张锡寿,现代食品工业专家张学元,著名地质学家张培元,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张致祥,著名翻译家张柏然,武警副政委中将张钰钟,等等。
大河头张氏,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创建宗祠三楹,毁于咸丰十年太平军战乱,光绪七年辛巳(1881)重建,头门、灶房,后进三间为享堂,以安先灵。“文革”被废,残屋尚在,亟待修复。
宗谱始创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道光三年癸未(1823)发谱,有人误为二修。道光十九年己酉二修,印14部。咸丰战乱,人丁逃亡,村落被毁,仅存孤本,亦为清兵掳去。巧遇族人返回,见所掠囊中有谱,急呼书!书!清兵以为无值,掷之岸上,族人抱回。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37)得以三修,全靠此谱,称为奇事。四修所署民国庚寅者,印谱时已为公元1950年,编者当时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此乃误失。迄今已62年,失修三届。
今春5月26日,族贤荣生、耀生、耀方、继承、克强等诸君发起续修。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先生与余列席商讨。迄今工作顺利,邀余为序。余当仁不让,此乃使命与责任耳,乐而为之。
本届续修,处于新旧两个不同社会制度,新旧之间,如何过渡?矛盾如何协调?修谱系民间行为,缺乏官方指导,难以规范。余以为:
第一,本届续修,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以提升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有利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二,本届续修,属于抢救性质。旧谱全部继承,不标点不修改,明显错误可以改正,或加注释,以存世、资治、教化为目的,供学术界研究参考。
第三,本届续修,坚持创新发展,新形式新内容;也可以“旧瓶装新酒”,新内容旧形式;也可以前编旧,后编新,新旧结合装一函。要有包容性,体现多元化、人性化;尊重自主权,保护隐私权。只有创新发展,谱牒才有生命力,才可为新社会服务。
第四,本届续修,质量在于特色鲜明:(1)时代特色。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里居特色——从聚族而居演变成现代化新社区;家庭特色——从封建大家庭演变成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之小家庭;婚姻特色——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演变为自主婚姻、法定婚姻、事实婚姻,男女平等,AA制,丁克族,姓氏从父从母可自择,户口登记机关认定。生活方式——从简陃、贫穷、落后向现代化、环保、绿色、科学提升。(2)地方特色,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做到血缘与地缘、亲情与乡情、家谱与村志三结合。村落生态环境,教育环境,学校、祠堂、庙宇,文物古迹,风俗人情,农具用具,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可作典型调查,统计数据,照相图片,文献(田契、文凭、文书等)资料,均应大量收录。(3)宗族特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族中俊贤,好人好事,人物风采,优秀少儿,取其光彩亮点,求实存真,子孙有出息,祖宗可安慰,所谓光宗耀祖。多写新人新事、好人好事。
第五,雅俗共赏,文体不限,增强可读性、趣味性。可设《艺文编》、《风俗编》等,收录族人著作目录、书画诗词作品,特别是少儿优秀作品,以鼓励下一代向上成长。使宗谱真正成为“平民史册”、“家庭百科全书”,方可与国史、方志共存互补,互为辉映。真正成为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之家庭读物、精神粮食。
兹谱玉成,既是大河头张氏宗族之大事,又为常州谱苑增一奇葩。可贺可喜,特为之序耳。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新秋之吉
八四老人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