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六十里有杨桥古街,原乡政驻地,处武宜交界,今属前黄镇。朱氏世居焉。
朱氏,江东望族,吴中首姓。源出颛顼高阳氏,周武王封其后裔曹挟于邾(山东邹县),邾亡,子孙遂去邑从朱,以国为氏。当前,为我国百家大姓第十三位,江苏为第一大省,约占朱姓总人口15%。常州市区姓氏列第十位。主要郡望:吴郡(苏州)、沛国(徐州)、丹阳(江苏)、河南(洛阳)、凤阳(安徽)。
远祖讳焘,晋西蛮校尉,益州刺史。四十四世孙讳介,字光迪,迁婺源茶院。子环,字台臣,号古僚,称茶院府君,为茶院一世。
本宗始祖讳熹(1130—1200),茶院九世,侨寓福建建阳。字元晦,又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宋祕阁修撰,封徽国公,配祀文庙。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明清以来,尊为儒学正宗,影响深远。
朱氏渊源,名人辈出。现代以来,有共和国开国元老、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之一朱德元帅,有改革开放、卓越贡献之共和国总理朱鎔基。当代精英,有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朱小丹、朱福熙;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有朱发忠、朱静芝(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朱之鑫、朱永新、朱孝清、朱维群等。
杨桥始迁祖讳慥,字贞一。文公第十一世孙。父讳亨,字光耀,为茶院第十九世,文公十世孙。宋末天历元年(元初致和元年,1328)戊辰生,明洪武元年戊申卒。于元至正九年己丑避闽乱,亨公偕孺人林氏,子贞一从建阳迁常州横林。卒后,于洪武二十一年,由子贞一负柩归葬建阳。贞一返常,永乐十五年丁酉中举,授训导,卒葬杨桥都场里。子丕烈,营庐于父墓侧,奉父贞一公为杨桥始祖。
贞一公元孙有三:长讳智,字尚才;次讳仁,字尚德;三讳勇,字尚武,分三大房。开枝散叶,散布以杨桥为中心周围远近二十个村庄,约四百余户二千余人。
家谱始创于明洪武戊辰,二修于清乾隆丁卯,相距达三百五十九年之久;三修于嘉庆辛酉,四修于道光辛卯,五修于民国戊寅(1938)。今为六修。间距相差之远,除战乱、天灾人祸外,亦因始迁以来,子孙朴耕秀读,耕读传家,少有仕宦商贾人物故。原有家谱,文革浩劫,被毁殆尽,幸有道光旧谱前编可供参考,民国戊寅旧谱虽已不存,仍有宗亲续补手稿及耆老回忆资料可供参考。
欣逢盛世,大好时机,族贤朱亚平、朱芬华(女)等发动续谱修祠,宗亲纷纷响应,慷慨解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克难而进、千方百计寻找旧谱,甚至远隔重洋,在美国查找,难以寻得,长房智派,至今信息全无。其仁、勇两派进展顺利。特邀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朱炳国会长、徐林法秘书长前来指导。并邀余为序。杨桥乃余解放前坚持隐蔽斗争之活动基地之一,杨桥著名老中医朱彦彬先生博学多才,为余忘年之交。虽仙逝多年,记忆犹新。故地重游,感情所系。故乐而为之序。
余以为当今续修宗谱,有四大理由:
第一,属抢救性质,抢救文化遗产。谱牒历史悠久,近百年来遭受左倾思潮之冲击,尤其文革浩劫,损毁惨重。盛世修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第二,尊祖敬宗收族,宗亲团结,血浓于水,知恩图报,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有利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
第三,续修宗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道德精神,有利于提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之素质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同源分流,共存互补,互相辉映。谱牒是人口迁移、群体遗传、教育、战争、民俗、社会等多种学科资料宝库,素为学术界所重视。
本届修谱,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社会的精神面貌,要为当前社会服务,要考虑后代子孙的繁荣发展,所以,“一部好谱,三大标准”: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摒除封建宗族主义,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共十八大精神,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服务。
第二,重视“三结合”与“三特色”。亲情与乡情结合,体现地方特色;宗谱与村志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城乡一体化);血缘与地缘结合,体现宗族特色。
第三,重视好人好事、人物风采与文献、历史、生活、生产资料征集汇编,把新宗谱修成“平民史册永存”,“百科全书常新”,能看到历史前进的轨迹,激励后代子孙,又能不断发展创新。
希望朱氏族贤,修谱同仁,善始善终,精益求精,克尽全力,后来居上,圆满玉成,上报祖先之恩,下启子孙之德。
是为序
公元二〇一三年岁次癸巳端午之吉
八五老人 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