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辋川谈氏族谱追远堂续修序

人气:457
    古姓谈氏,列全国姓氏第212位,人口约41万,占全国总人口千分之零点三三,主要分布广西及苏、沪一带,常州市区姓氏列第59位。源出有三:一是子姓,殷微子启之后,传国至36代谈君,为楚灭,子孙以祖名为姓。二是姒姓,谭子国,今山东济南东龙山镇,为齐灭,子孙改谭为谈。三是己姓,古郯国,今山东郯城,为越灭,子孙改郯为谈。郡望二:广平,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东南;梁国,今陕西韩城县南。
    远祖唐代长洲县尉谈戭(音yǎn),字令公,曲阿(丹阳人),开元进士,诗人。孙谈弘谟为白居易女婿,乃回汴梁(开封)。
    本宗始祖寿斋公讳信,汴梁人。宋翰林院博士,扈驾高宗南渡,卜居无锡城中小娄巷。子孙散居苏、浙等地。无锡寿斋公宗祠始建于明天启壬戌,今已不存。额曰:“汴梁源远”;联曰:“经术儒宗,世传隐德;勋华政绩,代有伟人”。
    十世讳仲,字思肖,明万历间自无锡迁辋川里,为辋川一世祖。辋川里即郡东北三十里巨镇郑陆桥也。镇东南有施家巷村,河南、河东为谈氏村落,约百余户,四百数十人。毗陵谈氏支祠,明代末年建于城中白马三司徒巷(今市中医院址所在)。辋川祠始建与毁圮失考。清咸丰初年,十世孙季豫公讳济和率堂侄子宽重建十余楹,经营数年,毁于庚申(咸丰十年)洪杨之乱,民国丁丑(1947)重建。
    无锡统谱于明天启由七世讳缙,字敬义创修。经清顺治庚子、康熙丁丑、嘉庆丁巳、咸丰戊午诸修。咸丰庚申之乱,祠谱均毁,各支分修。辋川谈氏于光绪丙子另立支谱,民国丁丑(1947)为二修也。今为三修。横林镇伍百塘岸村(河坂滩村委)有谈氏六、七十户,为辋川分支,今亦合修。
    谈氏代有名贤:唐诗人谈戭;宋谈钥,撰《吴兴志》;明末谈一凤,无锡人,礼山知县;子谈恺,清嘉庆进士、兵部右侍郎加右都御史,进阶资政大夫、兵部尚书;明清之间史学家谈迁,著有《国榷》等书。当代名人,著名遗传学家、复旦大学副校长谈家桢;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常州人谈镐生。
    欣逢改革开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修谱正当其时。谈氏诸族贤发起续修,邀余为序,余欣然允之,乐而为之。
    余以为当今续修族谱,意义重大:
    第一,续修族谱,是尊祖敬宗收族,增强民族凝聚力之要事;是抢救历史文化遗产谱牒之急事,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之大事。时不再来,机不可失。
    第二,续修族谱,是弘扬传统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的一个子项目,虽然没有纳入国家规划,是民间行为,民间文化事业,却也为海内外华人和大陆同胞所重视所关怀,正在风起云涌,竞相进行,高潮迭起。
    第三,续修族谱,有利于充实和提升我国社会科学资料宝库的内容和质量。谱牒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同源分流,共存互补,互相辉映。谱牒是人口迁移、群体遗传、教育、战争、民俗、社会等多种学科的资料宝库,素为学术界和文史界所重视。
    本届续修,既要传承优秀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摒除封建宗族主义,贯彻执行中共十八大精神,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全民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服务。坚持自愿原则,贯彻男女平等;既要依法合理,又要考虑民俗习惯,达到和谐团结的目的。
    第二,要坚持谱牒的性质与定位,是“平民史册”和“百科全书”。必须做到“三个结合”和体现“三大特色”。一是亲情与乡情结合,重视村居、街坊、学校、古迹,生态环境资料搜集整理,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是宗谱与村志结合,体现改革开放,社会发展、沧桑巨变、城乡一体化的时代特色;一是血缘与地缘相结合,从族人文化、职业素质与地方行业(五匠、特长)等等体现宗族特色。
    总之,学习他人的经验,发扬自己的特色,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后来居上,必将修得更好,成为常州谱苑新的奇葩,为常州谱牒文化事业增光添彩,作出新的贡献!是以为序。
公元二〇一三年岁次癸巳清明之吉
八五老人 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