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观镇前杨村委上湾,在戚墅堰镇东北,古时属政成乡,上世纪曾属剑湖乡,距城十公里,土肥水美,陈氏聚族面居焉。
陈氏,当代第五大姓,总人口约5800余万,占全国总人口4.63%,广东为第一大省,约占陈姓总人口13%。常州市区陈姓,列姓氏第三,人口约10.3万,占市区人口5.09%,帶陈;姓地名达115处。远祖虞舜后裔妫满,封于陈(河南淮阳),以国为氏,已有3500余年历史,为我国古老姓氏之一。郡望颍川、广陵、河南。堂号众多,常州以星聚、德星、忠节、映山、颍川、官梅为多。
常州陈氏,历代英贤荟萃,名人辈出。进士有50人,位列姓氏第六。第一位进士即陈杲仁,南朝陈天康进士、隋司徒,封武烈帝。元代至正元年状元陈祖仁。近现代名人有文学家陈衡哲(女),音乐指挥家陈燮阳,复旦大学著名教授、《世界汉语百科大词典》主编陈仁凤(女),考古学家原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陈全方,水利规划专家总工程师陈雪英(女)等等。
本宗始祖武宜公讳矜,号寓庵,长洲人。北宋端拱元年(988)知四明州(浙江宁波市),卒于官,谥庄靖。子孙守墓,遂家于鄞县。十一世仲举公字叔端,自明州回苏州山塘。仲举公曾孙德懋公三子裕昆,于明洪武初年由山塘迁来上湾,为上湾始迁祖。始迁以来,秀者读,朴者耕,耕读传家,宗风淳朴。子孙共分四房,老大房又分三房,还有小三房,瓜瓞绵延,至民国戊子(1948)已至二十一世。今又添三世矣,百数十户,分布城乡各地。
陈氏宗祠于清乾隆乙巳冬创宗祠于村西,道光乙巳续修,屋三楹;嘉庆壬戌创修陈氏宗谱,后续建三楹;有《重建祠堂记》;今祠堂于一九九六年春重复,光绪丁丑三修,宣统辛亥四修,民国戊子五修,共有8卷。,宗谱续修聘张琪祥先生为顾问,张君余老友也,嘱为序,乐而为之:
余以为本届续修,新旧交接,无模式可循,“摸着石头过河”,积十余年来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修谱目的,应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也就是感恩祖先不忘本,教育子孙学好人。
二、修谱方针: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雅俗共赏。
1、继承传统。失修六十多年,属于抢救性质,旧谱继承,不予修改,明显错误可以加注说明。
2、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民主修谱,消除封建遗毒。尊重自主权,保护隐私权,注重包容性。实行多元化、人性化、和谐化。加强三个结合:亲情与乡情结合,血缘与地缘结合,谱牒与村志结合。体现三大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宗族特色,可以增设“乡土”、“艺文”、“古物遗迹”、“人物风采”等编,以提升宗谱之历史、文献价值。
3、雅俗共赏。一是修成平民史册,平民用自己的话写自家人与自家事,好人好事,重大事件,有忆旧性、纪念性、可读性。以史为鉴,有教化、存史、资政功能。二是修成百科全书,成为宗族迁徙、村落变迁、人口遗传、初级教育、民俗、农耕生产等多学科资料宝库,提升学术研究价值。
星聚堂续修谱即将玉成,可喜可贺,特为之序,并为之赞云:
上湾陈氏,来自姑苏;木本水源,裕昆迁祖。
明初洪武,移民阳湖;朴耕秀读,宗风淳厚。
星聚名堂,恩泽绵长;续修玉成,雅俗共赏。
感恩先祖,奋发图强;激励子孙,再创辉煌。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仲夏之吉
八五叟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