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朱氏,华夏著姓。江南望族,源远流长。颛顼后裔,曹挟封邾,以地为氏,去邑为朱,郡望沛国(徐州)。当今我国朱姓约1500余万,占全国总人口1.3%,列第13位。苏浙皖为朱姓高密度聚集区。江苏为第一大省,约占朱姓人口之15%。常州市区朱姓约有6.11万人,占市区总人口3.01%,列姓氏第10位;常州市区与朱姓有关地名遗迹达126处之多;可见朱姓之盛。
历史名人:西汉大臣朱买臣,三国吴大将朱治、朱桓;唐名相朱敬则;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南宋哲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元朝医学家朱丹溪,画家朱德润;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清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民主革命家朱执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老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电子学家朱物华;在世名人有:原国务院总理朱鎔基,解放军女少将核试验研究员朱凤蓉。
常州历代名人,进士11名。东晋大兴年间中书郎朱凤;明代学者朱昱;清代进士、山西御史朱仪训;清末邮传部左侍郎、沪宁铁路总办、招商局总办朱宝奎;辛亥革命老人朱稚竹,民国上将、省主席朱绍良;集团军司令、中将朱元琮;骨科名医朱普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革命烈士朱正传;著名化学家曾任国际感光学会主席、华东化工学院院长、博导朱正华,清华大学教授、电机学家朱东起;中科院航天工程专家朱光武等。
江南丹阳始迁祖,北宋御史中丞、礼部左侍郎讳世昌,字天然,号靖庵,世居汴梁(今开封),于建炎二年扈驾高宗南渡京口(镇江),卜居丹北九灵山(永济乡十七都六图)。九灵山南分西夏墅前宣庄朱氏,始迁祖富念八公讳顺彝,于明正德年间,为九灵山西分(西朱村)第十七世,迁来武邑通江乡第十一都三图及九都七图,两图跨界,曰常乐里。离孟渎河西六里,江桥在前,蓼沟绕北,左有月池,右濒浦河,田高土肥,林深竹茂,朴耕秀读,民风淳朴。富念八公有三子,共分三房。该处古属仁孝西乡、孝西乡、通江乡;解放后属万绥乡、浦河乡,前宣庄曾为浦河乡驻地。今属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浦河社区。
九灵山叙伦堂朱氏宗谱,为十七世孙进士、刑部郎中应奎于明嘉靖三十一年所创,历隆庆庚午,万历庚辰,康熙乙巳、壬午,乾隆庚午、丁丑、己亥,嘉庆辛未,道光戊戌,光绪乙亥、甲辰,民国甲申(1944)共十三次,古代以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该谱平均每届三十年一修,可谓勤矣。今风雨沧桑,失修已近两届。
九灵山始祖靖庵公以上十二世为穆公,为宋代大儒文公朱熹同祖之堂兄。九灵山朱氏子孙虽非文公嫡裔,惟法其道德学问而已。文公执教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故有“鹿洞垂规”、“紫阳师范”之誉。九灵山公祠有匾云:“南渡功臣”;联云:“道德继先猷,仍是沧洲遗法;诗书垂后泽,依然鹿洞家风”。前宣庄南分宗祠匾额有“紫阳分派”;联有:“脉衍灵山,岞崿九峰都一气;支分孟渎,潆洄众派本同源”;“家礼从先哲,宗功溯肇迁。”
今前宣庄朱氏一、二、三房共有百余户约三百数十人,外迁有10支,分迁吕城、青城、丹阳、常州、杭州等处。
欣逢今盛世,修谱正当时。族贤发起修谱,寻觅民国甲申旧谱一部14册,完整无缺,得以重修。成立续修委员会,推选主任委员与主编,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历经一年有余,终于玉成。承续谱诸君之邀,于今春四月廿六日参加座谈,并嘱为序。余垂垂老矣,乐此不疲,勉力为之。
余以为,本届修谱,处于新旧交替,青黄不接阶段,尚无成熟经验,有几点体会以供参考:
一、修谱目的,应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也就是感恩祖先不忘本,教育子孙学好人。
二、修谱方针:继承传统,创新发展,雅俗共赏。
1、继承传统。失修六十多年,属于抢救性质,旧谱继承,不予修改,明显错误可以加注说明。
2、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民主修谱,消除封建遗毒。尊重自主权,保护隐私权,注重包容性。实现多元化、人性化、和谐化。加强三个结合:亲情与乡情结合,血缘与地缘结合,谱牒与村志结合。体现三大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宗族特色,可以 增设“乡土”、“艺文”、“古物遗迹”、“人物风采”等编,提升宗谱之历史、文献价值。
3、雅俗共赏。一是修成平民史册,平民用自己的话写自家人与自家事,好人好事,重大事件,有忆旧性、纪念性、可读性。以史为鉴,有教化、存史、资政功能。二是修成百科全书,成为宗族迁徙、村落变迁、人口遗传、初级教育、民俗、农耕生产等多学科资料宝库,提升学术研究价值。
叙伦堂续修即将玉成,可喜可贺,特为之序,并为之赞云:
九灵巍巍,浦河荡荡;木本水源,北宋汴梁。
扈驾南渡,礼部世昌;九灵山下,卜居云阳。
明正德间,再迁宣庄;富念八公,子孙三房。
叙伦名堂,恩泽绵长;续修玉成,雅俗共赏。
感恩祖先,奋发图强;激励子孙,再铸辉煌。
公元二〇一二年岁次壬辰仲夏之吉
八五叟吴之光谨撰
【注】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