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横林徐氏赐书堂宗谱续修序

人气:1063

  郡东巨镇横林,常锡交界,商铺林立,人烟稠密,明清以来与湖塘、奔牛为县境三大镇。徐氏聚族于此,历数十世矣。

  徐氏大族,当今人口约一千九百余万,列百家大姓第十一位,列常州市区人口第六位。江苏为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徐姓总人口百分之十一点三。

  源出嬴姓,伯益后裔。夏代若木,治水有功,封于徐(安徽泗县北),后裔以国为姓,以若木为得姓始祖,以徐偃王为远祖。子孙散居江淮间,有“徐氏十望,九出偃王”之说。郡望以东海为最盛。

  历史名人:东汉“南州高士”徐稚,隐居南昌;三国谋士徐庶,南朝梁中书令徐勉,唐初名臣徐勣、名相徐商、徐彦若父子;北宋徐大受,以麦饭招待至交朱熹,因而有“圣交”、“麦饭”二堂号;明开国功臣徐达,文渊阁大学士、科学家徐光启,文学家兼书画家徐渭,地理学家、旅游家徐霞客;民国北洋总统徐世昌;共和国元老、教育家徐特立,开国元帅徐向前,大画家徐悲鸿等。

  常州名人:晋祕书监学者徐广,晋陵主簿徐寿之;齐晋陵太守徐孝嗣;隋唐以来有进士二十四名;明初,河南布政使学者徐贲;清“毗陵七子”之一徐书受;现代图书出版事业创建者之一,民进中央副主席徐伯昕;国学大师南师大教授徐复,中科院院士徐至展,工程院院士徐旭常,留青竹刻大师徐素白等。

  赐书堂始迁祖徐德辉,宋指挥使,自淮扈驾南渡,先居宜兴,后居郡城,生三子:长克正,举进士;次克忠,除滁州同知,号四贤堂先生;三克让。克忠生季明,季明生烨、炳。炳迁江阴。烨于宋末德祐乙亥(一二七三),元兵屠城时,匿藏洗马桥下(今常州市实验初中附近),为乱尸中生还者七人之一。有赞曰:“元兵屠城,靡有孑遗;髑髅乱积,洗马桥壝(音位)。伏藏我祖,梦断魂离;嗟哉七灵,念与死期。赖天眷德,保此肢体;为厥后者,兴思泪颐。”烨公在元代任常州织染局提领。

  五世养浩,号颐斋,烨公长子,生当元世,业儒精医,任无锡州医学教授。有谓:“徐氏医名,东南代不乏人,实颐斋始也。”子三:长仲谦,业医;三仲清,任湖州路医学教授,人称神医,名闻吴越。

  养源,号渊斋,烨公次子,明医士,生子六:仲德、仲厚、仲礼、仲贤、仲广、仲衡。养源,原居常,后迁横林行医,凡遇疾病寒馁者,或药或资,施济无已,至元延祐元年甲寅(一三一四),遂析居焉。仲衡、仲广皆擅医。养浩,养源共分八支,蔚为望族。

  养浩公女守贞,“神医”仲清之妹,通儒兼善医术,适常州路医学录胡祯。祯早逝,守节四十余年。因孙胡濙任礼部尚书、太子太傅,御赐一品夫人。

  八世孟曾,讳述,号楚梦,矩公长子。精医术,人称“大神仙”,永乐钦召与官不受,赐袭衣以归。孟恂,讳迪,矩公次子,太医院御医,人称“二神仙”。孟伦,讳选,号杏坡,矩公第三子,人称:“三神仙”,一门三神仙,传为美谈。

  八世讳遂,字宏道。明宣德间为常州医学正科。子辖,字文武,登探花及第,封承德郎、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胡忠安(濙)公为撰墓志铭。

  十世徐生,字履初,号杏庄,明成化年御医,升太医院院判,加承德郎,使随北伐有功,赠官不受,仍供本职,进升院使。特敕命凡七道,封赠父祖如其官(父徐惠、字杏林;祖徐选,字孟伦,敕赠院使)。弘治十三年卒于任,上嗟悼之,赠奉政大夫,赐御祭一坛、祭文一道,遣常州府知府连盛行礼致祭。御祭碑及杏林公(惠)敕命碑、履初公(生)敕命碑均立于“仲清公御祭坟”,坟在德泽乡,今已不存,坟图存于谱。当年丧礼之隆重,极其荣耀,史所少见。

  宋明以来,赐书堂徐氏,以业儒精医闻名于世者众多。历朝仕宦儒生等,谱载二百四十二人,计宋三人,元二人,明八十四人,清一百五十三人。宋元明三朝名医,谱载六十九人,其中宋二人,元二人,明六十五人。以职称分:太医院院使三人(其中实职一人,赠职二人),御医八人,太医院吏目二人,太医院医士七人,太医院药局副使一人,冠带医官九人;县州医学正科三人,医学训科二人,医学教授二人;征取明医三人,儒医九人,医士二十人。我国儒学,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不为良相,即为良臣;业儒精医者颇多,尤以吾常赐书堂徐氏为明代东南望族之特色,可圈可点,名垂史册。

  始创赐书堂谱,明嘉靖辛卯,万历辛亥、天启癸亥、崇祯壬申,此四届皆为手抄本。自康熙戊寅始为刻本,乾隆辛巳、庚戌,道光己丑、咸丰戊午、光绪丁丑、丙午,民国辛未(一九三一)为第十二修,共四十八卷。

  古代创谱即创祠。明代大宗祠原建于郡城玉带桥东,岁久堙圯,清康熙初移建于政成乡二十三都八图横林镇西,乾隆庚戌重建。前后三进三天井,东侧有备弄相通。三进后,建厨房三小间。三进右侧建节妇祠一间。匾额三:前进曰“赐书堂”,二进曰“奉先思孝”,三进曰“万派同源”。

  东圩徐家村有仲深公分祠二进各三楹。怀南乡二十六都二图有五世“仲广公分祠”暨节妇墓坊,祠前即“旌朱复性妻徐氏墓”石坊,尚书徐庄裕撰祭文石碑。门额“赐进士徐氏分祠”,二进匾额“清节流芳”。树有朱节妇墓碑,享堂中祀仲广公之神位,左昭:幹、适、 三公之神位;右穆:用、遂、辖(文式)三公之神位。经十年文革浩劫,大宗祠被占用,今尚存二进六间,破败不堪,亟待修复。

  盛世修谱正其时,寻根溯源敬先祖;出钱出力出智慧,众志成城续新谱。今赐书堂徐氏族贤徐小欣等诸君发动续修,并聘请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朱炳国、副会长张琪祥与敝人为顾问,邀余为序,乐而为之。余以为本届续修,意义与以往不同,极其深远:

  第一:属于抢救性质。由于长期遭受左倾思潮的冲击与摧残,特别是文革十年浩劫,谱牒被毁几乎殆尽;长期失修,修谱人才后继无人。再不抢救,必将失传,不知祖宗为何人,我从何处而来?

  第二:寻根问祖,尊祖敬宗收族,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愿望,续修家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海内外华人大团结,有利海峡两岸和平统一;

  第三:中华文化为民族之魂,国家之魂。续修宗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加强道德建设,有利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和谐;

  第四:续修宗谱,开发利用谱牒文化资源,进行人口、遗传、迁徙、民俗、社会、教育等多学科之研究,可繁荣社会科学事业。

  第五: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吸收时代元素与地方特色、宗族特色,为今后电子化、数字化新型谱牒打下厚实基础。

  所以,谱牒历古以来为人们所重视,与国史、方志为我国史学三大支柱,共存互补,互为辉映,有教化、资治、存世之价值。续修家谱,功德无量;功在当代,德泽千秋。横林徐氏续谱玉成,对常州谱牒文化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可喜可贺。

  是为序

  公元二〇一一年岁次辛谷雨之吉

  八三叟 吴之光谨撰

  作者: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会长、常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祠堂文化研究会会长,原武进地方志办副主任、《武进县志》总纂。